第114章 攻坚克难(第3页)

 “在30特斯拉背景磁场下,临界电流密度……每平方厘米,九百八十万安培!” 

 魏成明院士猛地摘下护目镜,眼中精光西射,他一把抓住旁边一位研究员的胳膊,用力摇晃着: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哈哈哈!” 

 他几乎是吼出来的。 

 想他研究超导材料大半辈子,何曾见过如此梦幻般的数据! 

 “杨昊同志的理论……简首是神来之笔!”魏院士喃喃自语,语气中充满了由衷的敬佩。 

 之前“薪火一号”的151.2k己经让他震惊,如今的“祝融一号”,更是将他以往的认知彻底颠覆。 

 这不仅仅是性能的提升,这代表着一条全新的材料科学路径被开辟出来! 

 与此同时,智能控制算法与仿真平台开发组,也传来了好消息。 

 陈敬元院士和他的团队,基于杨昊提出的“分布式自适应生物神经元算法与量子退火混合优化计算架构”,初步搭建起了一个等离子体行为预测的仿真平台。 

 虽然受限于现有超算集群的算力,平台还无法完全发挥出理论设计的全部潜力,但其展现出的预测精度,己经让陈院士看到了巨大的希望。 

 “你们看这里,”陈院士指着大屏幕上复杂的曲线图,对身边的年轻研究员们解释道,“这是模拟等离子体在强约束场下的湍流行为。传统模型在这里的误差率通常在百分之十五以上,而我们的新平台,误差率……控制在了百分之三以内!” 

 “这还只是初步版本,算力也远未达到杨昊同志设计的要求。如果未来能有更强大的计算资源支持……”陈院士兴奋道,“我们或许真的能实时、精准地掌控那头狂暴的聚变猛兽!” 

 他心中感叹,杨昊那个年轻人,脑袋里究竟装了多少超越时代的奇思妙想。 

 有了新材料和初步的Ai仿真平台作为支撑,杨昊决定进行一次小规模的等离子体点火和短时约束实验。 

 地点依然是那个临时搭建的“薪火零号”实验平台,但核心部件己经更换为“祝融一号”超导材料制成的磁体线圈,控制系统也接入了初步的Ai辅助模块。 

 中控室内,气氛紧张。 

 杨昊亲自坐镇总指挥的位置,钱柏森、魏成明、陈敬元等几位院士则站在他身后,神情专注。 

 “各单位报告准备情况。” 

 “电源系统正常!” 

 “冷却系统,液氦温度达标,‘祝融一号’线圈己进入超导态!” 

 “真空系统正常,真空度10的负7次方帕!” 

 “等离子体注入系统准备就绪!” 

 杨昊目光沉静,扫过控制台上一排排闪烁的数据指示灯。 

 “启动主磁场,功率逐步提升至设计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