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磁约束难题

 “嗡——” 

 细微的电流声在寂静的实验室中回荡,那是“祝融一号”超导磁体被激活的声音。¨墈~书`君* !埂/芯¢嶵_快. 

 屏幕上,磁场强度数值稳定攀升。 

 “注入氘氚混合气体。” 

 “启动辅助加热系统。” 

 “点火!” 

 随着杨昊一声令下,真空室内,一团比之前“薪火零号”实验时更加明亮、更加炽热的等离子体火球骤然出现。 

 光芒耀眼,仿佛一颗微缩的太阳。 

 观察窗外的众人,无不屏住了呼吸。 

 “Ai辅助系统介入,实时监测等离子体边界参数,动态调整约束场形态。”杨昊发出指令。 

 屏幕上,无数数据流如瀑布般刷新。 

 Ai系统根据实时反馈,不断微调着数十个磁场线圈的电流输出,将那团不安分的等离子体牢牢束缚在预定区域。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 

 一秒,两秒……五秒…… 

 “约束场出现轻微扰动,mhd不稳定性指数上升!”一名操作员紧张地报告。 

 不等杨昊下令,Ai系统己经自动调整了局部磁场梯度,一股无形的力量抚平了等离子体的躁动。 

 八秒……十秒……十二秒! 

 “天啊!十二秒了!”有年轻研究员忍不住低呼。 

 要知道,国内之前同类型实验装置的等离子体约束时间记录,还停留在三秒以内。国际上最先进的托卡马克装置,也鲜有能在如此小规模的实验平台上,达到如此长时间稳定约束的。 

 “等离子体温度……五千五百万度!” 

 “密度……每立方米3乘以10的19次方!” 

 各项参数不断刷新着记录。!咸?鱼/墈\书? ¢首·发+ 

 最终,在稳定约束了十五点三秒后,杨昊下令平稳关闭实验。 

 当真空室内的光芒渐渐熄灭,中控室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成功了!我们又前进了一大步!” 

 “杨总师牛逼!” 

 钱柏森院士激动地走上前,紧紧握住杨昊的手:“好小子!干得漂亮!十五秒!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魏成明院士在一旁连连点头,看着屏幕上“祝融一号”材料在极端工况下依然稳定的性能曲线,笑得合不拢嘴。 

 陈敬元院士则对Ai辅助控制系统的表现赞不绝口:“杨昊同志,你这套算法,简首是为聚变而生的!它的快速响应和精准调控能力,太关键了!” 

 杨昊脸上也露出微笑:“数据分析结果怎么样?” 

 一位负责数据分析的研究员立刻汇报道:“报告杨总师,初步分析显示,您提出的‘动态磁场重联’理论,在抑制撕裂模等宏观不稳定性方面,效果非常显著!等离子体的整体约束性能提升了至少百分之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