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江南访贤,书声犹在(第3页)
船头,一道青色的身影,正负手而立,遥望着那轮,被水汽氤氲得有些模糊的残月。
是黄宗羲。
他似乎早已在此等候多时。
“足下,可是林渊林先生?”他转过身,看着我,那双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明亮的眼睛里,没有半分的醉意,只有一种人间清醒。
“黄兄,识我?”
“先生在书肆之中,与人论及《春秋》‘尊王攘夷’之辨,见解精辟,直指本心。学生在旁,窃听良久,心折不已。”他对着我,行了一个平辈之礼,“只是未曾想,先生竟也会,来此风月之地。”
“我来非为风月。”我看着他,平静地说道,“只为看人。”
“那先生,可看清了?”他的嘴角,勾起一抹自嘲的弧度。
“看清了。”我点了点头,“朱楼之内,多是画骨;草莽之间,或有真心。”
“好一个‘画骨’!好一个‘真心’!”黄宗羲闻言,竟是仰天大笑了起来!那笑声,充满了压抑许久的郁气,与找到知音的畅快!
笑声止歇,他看着我,那眼神变得无比的郑重。
“林兄,小弟有一事相求。”
“黄兄请讲。”
“小弟欲效仿班马,为我大明,修一部信史!不为帝王将相作歌,只为这三百年间,我汉家儿女的挣扎与求索,留下一份,真实的注脚!”
“然,小弟人微力薄,所藏典籍,十不存一。听闻林兄游学天下,博闻强识。不知可否,与小弟,一同寻访江南遗书,共襄此举?”
他的话,掷地有声!
我看着他,看着他那张,因激动而微微泛红的年轻的脸。
看着他眼中那份,虽身处黑暗,却依旧想要为后世,点亮一盏“真相”之灯的风骨!
我的心中,那因墨家村而起的血色烙印,与那因嵩山古刹而生的慈悲佛光,在这一刻,竟完美地,融为了一体!
终于找到了。
找到了一个,可以承载这火种,并将其以另一种方式,传承下去的……
人!
我没有立刻回答。
我只是伸出手,对着那奔流不息的秦淮河水,轻轻一指。
“黄兄,你看这水。”
黄宗羲一愣,顺着我的指引望去。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我的声音,很轻,却仿佛与这夜风,河水,融为了一体,“王朝更迭,如这潮起潮落,本是天道循环。”
“然无论潮水如何变幻。这河床却还在。”
“那河床,便是我华夏的文脉,是我民族的根。”
“黄兄欲修史,便是要将这些,即将被新的潮水,冲刷得有些改道的河床,留存下去。”
“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转过身,看着他,那双清澈的眼眸之中,再无半分的掩饰。
那是一种寻到了同道,发自内心的,认同与激赏!
“林某愿为黄兄,执鞭坠蹬!”
黄宗羲的身体,猛地一震!
他看着我,那双总是充满了执拗与英气的眼睛,竟在这一刻微微地湿润了。
他对着我,这个他只见过两次面的,陌生的同龄人。
深深拜了下去。
“林兄……”
他的声音,哽咽。
“真我,知己也!”
那一夜,我与他,便在那艘小小的乌篷船上,对坐而谈。
我们没有喝酒。
只有一壶,早已凉透了的清茶。
我们谈《春秋》,谈《史记》。
谈这王朝的兴替,谈这文明的传承。
谈那些,早已被埋入故纸堆的英雄,也谈那些,正在这片土地上,挣扎求生的,无名的百姓。
那一夜,芥子空间之内,那片浩瀚的文明星空,前所未有的明亮。
我知道。
我的“文明方舟”,终于找到了在这片红尘俗世之中,第一个可以停靠的……
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