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丹炉药鼎藏玄机,儒道墨医融道心(第2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素问望着丹炉中跳动的火焰,突然想起紫宸殿的青铜板:“陛下身上的阴煞,怕是与这丹炉有关。你看火焰的颜色 —— 初时赤红如血,继而转为青蓝,最后化作纯白,正合儒家‘三省吾身’的修身之道。” 她刚说完,炉口突然飞出只三足乌,鸟喙衔着的玉简上刻着 “致中和” 三字,玉色与灵枢怀中的墨家医简如出一辙。可那三足乌的眼睛里,竟嵌着两枚极小的青铜针,针尖还在滴落黑色的液体,液体落在地上,瞬间冒出缕缕青烟。
二、藏书洞竹简鸣冤
沿着老君观后的密道下行三十丈,便是墨家遗留的藏书洞。密道狭窄陡峭,仅容一人侧身通过,岩壁上渗出冰冷的水珠,滴落在石阶上,发出 “嗒嗒” 的声响,在寂静的通道里格外清晰。通道两侧的石壁上凿满了凹槽,每个槽里都嵌着颗人头骨,眼眶中闪烁着幽蓝的磷火,火光忽明忽暗,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灵枢转动洞壁的青铜环,环上的 “非攻” 二字突然凹陷,露出个仅容一人通过的石门,门楣上的 “墨守” 二字被岁月磨得发亮,却仍能看出笔锋中的凛然正气 —— 可凑近细瞧,那些笔画竟是用无数细小的骨骼拼接而成,骨骼的断面平整,像是被精心打磨过。
他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一股混合着霉味与药香的气息扑面而来,其中还夹杂着淡淡的血腥气。洞内的石架上摆满了竹简,最上层的《墨道医论》正在微微颤动,简片间的铜编绳发出 “铮铮” 声响,像是有人在弹奏古琴,可那旋律仔细听来,竟与《广陵散》的悲怆调子完全相同,听得人心头发紧。“这是墨家的‘声传术’,” 灵枢抽出竹简展开,简文突然化作群萤火虫,在空中组成 “阴阳平衡” 的图案,“当医理与天道相合时,文字便会显形。” 可那些萤火虫的尾部,都拖着缕黑色的丝线,线端连着石架深处,像是有什么东西在牵引它们,丝线在空中轻轻晃动,如同蛛网。
素问发现石架底层藏着个青铜匣,匣锁是由儒家 “克己复礼” 四字组成的机关,每个字的笔画都是个细小的锁芯。她以指尖在 “礼” 字上轻轻一点,只听 “咔” 的一声轻响,匣盖 “啪” 地弹开,里面铺着的丝绸上绣着《伤寒论》的药方,药名旁用小字注着《道德经》的章句:“麻黄用量‘多则燥,少则寒’,正合道家‘知足不辱’的道理。” 丝绸突然自动卷起,露出下面压着的墨家矩尺,尺身刻度旁标着的 “过则损” 三字,墨迹中还残留着朱砂的光泽 —— 可那朱砂闻起来竟有股淡淡的血腥气,矩尺的末端还粘着半片干枯的指甲,指甲缝里嵌着细小的铜屑。
她拿起矩尺,只觉入手沉重,尺身冰凉,像是握着一块寒冰。矩尺上的刻度精准无比,每个刻度旁都刻着极小的药草图案,栩栩如生。
洞壁突然渗出黑水,在地面汇成条小溪,溪水粘稠如墨,却又异常清澈,能清晰地看到水底的鹅卵石。溪水倒映出的人影竟不是灵枢与素问,而是三个古代医者:穿麻布短打的墨家传人正在制药,药碾转动的速度与《墨子?节用》的韵律相同;披道袍的道士手持拂尘,拂尘扫过药草的轨迹暗合八卦;着长衫的儒生则在药方上批注,笔尖落下的力道恰好是 “中庸” 二字的笔锋。可当溪水中的医者转身时,他们的面孔都模糊不清,像是被打了马赛克,脖颈处却有整齐的切口,像是被人用利器割去了头颅,切口处平滑如镜,没有一丝血迹。
“《黄帝内经》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灵枢指着溪水中的药草,那药草叶片一青一白,相互缠绕,“这株‘平衡草’的根须向阴,叶片向阳,正是儒道墨三家思想的写照。” 他伸手去摘,草叶突然喷出白雾,雾中浮现出《论语》“过犹不及” 与《道德经》“物壮则老” 的经文,两者的字迹相互交织,竟组成了墨家的 “节用” 二字 —— 可那 “节” 字的草字头,突然化作两只小手,死死抓住灵枢的手腕,小手冰凉刺骨,指甲尖锐,几乎要嵌进他的肉里。
灵枢心中一惊,运起墨家心法,手腕猛地一震,才挣脱开来。手心留下几个清晰的指印,泛着青黑色,像是被寒气冻伤。
青铜匣中的矩尺突然飞起,在洞顶刻出个巨大的太极图,图中阴阳鱼的眼睛分别嵌着 “仁” 与 “道” 字,二字金光闪闪,相互辉映。素问望着旋转的太极图,突然明白医道的真谛:“儒家重仁心,道家重自然,墨家重实践,三者缺一不可。就像这阴阳鱼,少了哪一半都不成太极。” 她的话音刚落,太极图突然射出两道金光,分别击中灵枢和她手中的符契,契面瞬间浮现出完整的医道图谱,上面既有《千金方》的药方,又有《墨子》的机关术,还有《论语》的伦理观 —— 可图谱边缘的空白处,竟渗出红色的液体,在纸上画出无数个 “死” 字,每个字都像是用鲜血写成,笔画间还在不断渗出细小的血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