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局 :深入研究(第2页)
为了进一步验证,周启铭设计了 “动态信息” 实验。他亲自焊接电路板,将滚动播放字母的液晶屏封入特制信封。当机械臂将信封递出时,整个实验室鸦雀无声。周明远盯着信封许久,最终无奈摇头。但换成不断变换内容的手写纸条后,他又能准确说出部分信息。“这说明他无法读取电子信号,但对传统文字载体有效。” 周启铭在黑板上飞速写下公式,粉笔灰簌簌落在他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上,“或许这种能力的本质,是对某种微观物理状态的感知?”
实验难度逐步升级。从故宫博物院借来的明代密码信函被放在特制的防氧化箱中,甲骨文拓片经过三重鉴定才被允许用于实验。周明远的表现时好时坏,遇到熟悉的文字体系,准确率能达到 85%,但面对完全陌生的符号系统,错误率则飙升至 60%。最令人困惑的是,当信封内放入抽象艺术画作,少年虽然无法描述画面细节,却能准确说出画作传递的情绪 —— 恐惧、喜悦、愤怒。这个发现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林昭远在深夜研讨会上拍着桌子:“会不会是一种超感官知觉?就像某些动物能感知次声波或地球磁场!” 周启铭则摔了一摞计算稿纸:“量子纠缠理论明明更有解释力!” 陈默冷不丁开口:“你们确定不是有人在玩更高明的把戏?”
乾老始终沉默地抽着烟,直到烟灰缸堆满烟头,才缓缓开口:“继续实验,把变量控制到极致。” 这句话成了团队的执念,他们开始挑战极限:在真空舱中测试、用强磁场干扰、甚至模拟宇宙射线环境。转机出现在一次意外中,当实验进行到第 87 天时,实验室突然停电。黑暗中,周明远的声音却格外清晰:“信封里…… 是毛主席的《沁园春?雪》。” 众人用手电筒照明查看,发现他竟完全正确。这个发现让团队意识到,视觉干扰对该能力并无显着影响。此后,他们设计了蒙眼、隔音、隔绝嗅觉等极端环境测试,结果显示,周明远的能力始终稳定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