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8章 局:749 协议的终极补丁(第2页)
林望舒调出父亲林昭远的生态日志,1999 年的手稿在全息屏上缓缓展开:“宇宙伦理的本质,是承认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他指向日志里的地月能量循环图,父亲用红笔标注的 “共生阈值” 与当前火星生态数据惊人吻合,“我们在月球学到的平衡法则,在火星同样适用 —— 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是动态调整的共生。” 但印度代表立刻反驳:“动态调整需要标准!当火星微生物的‘智慧’与人类利益冲突时,谁来判定优先级?” 这个问题让会场瞬间安静,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中央的空白条款区。
王强突然走向发言台,机械表的齿轮声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他调出祖父王启年 1999 年处理木星探测器伦理争议的档案:“当年我们也为‘是否接触未知气态生命’争论不休,最后用‘文明容错率’概念解决了分歧。” 全息屏上出现复杂的计算公式,将生态影响、技术风险、认知盲区等变量纳入动态模型,“简单说,就是给未知文明保留犯错的空间,也给人类技术留调整的余地 —— 就像双生冗余协议,用双向容错实现平衡。”
“容错率不是妥协,是智慧。” 王强转动腕表,表盘投射出地月火三星共振的波形图,“月球苔藓的放射性吸附率控制在 89% 而非 100%,正是保留了微生物的生存空间;火星机器人的预判误差容忍度设为 0.3 厘米,既保证精度又避免过度干预。” 他展示的模拟数据显示,当 “文明容错率” 设定为 17% 时,人类技术应用与外星生态保护的冲突概率降至 0.03%,“这不是放弃原则,是用数学逻辑寻找共存的最大公约数。”
陆玄的玉琮突然投射出动态伦理矩阵,将 “文明容错率” 转化为可视化的符号系统:红色区域代表绝对禁止的干预行为(如核爆清除),黄色区域是限制级操作(如样本采集需同步恢复生态),绿色区域则是鼓励的共生行为(如苔藓种植)。“每个区域的边界会随认知升级动态调整。” 他调出周舟编写的符号学算法,矩阵边缘的符文会根据新发现的宇宙生命特征自动演化,“就像林念默设计的‘活的协议’,永远在学习中完善。”
林望舒的星系图全息盘此时放大柯伊伯带信号,那些周期性闪烁的脉冲与 749 局青铜钥匙基座的频率完全同步。“这就是宇宙级的容错信号。” 他将信号图谱与协议漏洞区域重叠,恰好填补所有空白,“从月球到火星,从地球到深空,平衡法则始终存在 —— 我们要做的不是制定完美标准,是建立能与宇宙对话的弹性框架。” 非洲代表席突然响起掌声,阿德巴约老人举着月球岩石徽章:“林教授当年说的‘灌溉系统哲学’,终于在宇宙尺度上实现了!”
争论持续七个小时后,王强团队提出的 “星际文明伦理预留条款” 进入表决程序。全息屏上的条款文本闪烁着柔和的白光:“人类在深空探索中应保持认知谦逊,对非人类智慧体实施‘观察优先、干预最小’原则;设立跨文明伦理委员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席位占比 5:5,另设 1 席由非政府科研机构担任;当技术应用可能引发文明冲突时,启动‘双生冗余决策机制’,同时参考地球生态数据与目标星球生命特征。” 每个条款旁都标注着 “动态修订” 的绿色标识,预留了未来升级的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