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2章 局:火星基地的第一缕氧(第2页)
林小宇团队的“气体密码翻译器”在争议中加速研发。陆田野优化的量子算法将分子振动频率转化为二进制代码,周舟则用玉琮符号学数据库进行解码,林小宇负责比对柯伊伯带信号的语法规律。当三者的工作成果在全息屏上叠加,一组断断续续的字符开始闪烁:“—?—?/?—?—/———/???—?”年轻科研者们屏住呼吸,看着翻译器将摩尔斯电码转化为文字,最终在屏幕中央形成模糊的短句:“欢迎…平衡…文明…”
“这不是幻觉!”周舟的手指悬在确认键上方,翻译器的置信度显示91.7%,误差主要来自气体浓度波动,“我们用三种不同算法交叉验证,都得到相似结果。”她调出分子结构与玉琮符文的对应表,每个碳原子的位置都精准对应符号学中的“善意”词根,“林念默阿姨的符号学理论果然正确——宇宙中最通用的语言,是平衡与共生的数学表达。”生态舱的观察屏上,氧气气泡恰好与未知气体的紫色分子在玻璃上碰撞、融合,形成微型的双生盾图案。
陆玄的玉琮防火墙此时拦截到异常访问请求,某商业航天公司试图绕过联盟协议,直接获取气体样本的原始数据。“他们想垄断这种‘星际沟通技术’。”神经科学家的影像带着怒意,玉琮投射的防御矩阵瞬间将入侵ip锁定,“但翻译器的核心算法已植入伦理锁,任何用于商业开发的尝试都会触发自毁程序。”他展示的访问日志中,攻击数据包在接触核心代码前,均被双生盾图腾形的屏障弹回,留下“权限不足”的符号学警告。
王强的远程指导通过量子信道传来,老工程师建议在生态舱加装“文明对话接口”——一套能释放特定频率声波的装置,通过改变气体分子的振动模式,尝试发送地球文明的回应信号。“你祖父的笔记里写着,首次接触应遵循‘平衡三原则’:不主动干扰、不隐瞒善意、不停止探索。”腕表的齿轮声通过通讯器传来,与生态舱的氧气循环声形成奇妙的节拍,“这17%的氧气浓度,可能就是宇宙给我们的对话音量建议。”
当第一组回应信号通过声波装置释放,生态舱的未知气体突然产生共鸣。监测仪显示紫色分子的振动频率与地球发送的符号学信号形成完美和声,原本分散的分子开始聚集,在舱顶组成巨大的螺旋图案——这与玄鸟号在柯伊伯带拍摄的星云结构完全一致。林小宇突然想起父亲林望舒的话:“宇宙中没有孤立的文明,就像火星的氧气不会独自存在,总要与某种呼应相遇。”
全球直播的镜头聚焦在生态舱时,苔藓与拟态植物突然加速光合作用,氧气浓度在一小时内攀升至19%。基地的科研人员首次摘下呼吸面罩,在火星稀薄的大气中感受带着淡淡草木清香的空气,虽然仍需适应低气压,但肺部传来的舒适感证明:人类在异星建立可持续生态系统的梦想,正从17%的氧气浓度开始变为现实。周星辰培育的抗辐射麦穗在气流中轻轻摇晃,麦芒上的露珠折射着舷窗外来的火星阳光,形成微型的彩虹。
“气体密码的完整版翻译出来了!”周舟在欢呼声中调出最新结果,屏幕上的文字已变得清晰:“欢迎平衡文明抵达共生节点,氧气是我们的见面礼,振动是我们的语言,等待共同编织生态网络。”翻译器的背景数据显示,这段信息的语法结构同时符合地球符号学、火星微生物活性规律和柯伊伯带信号特征,构成跨星际的语法共识。王强的全息影像此时竖起大拇指,腕表的齿轮声与翻译器的提示音同步跳动:“这才是749局追求的终极平衡——文明与文明的相互听懂。”
陆田野在协议数据库中新增“星际沟通伦理准则”,其中特别规定:任何与未知文明的交流必须经过联盟全体成员国审核,且内容必须包含地球生态数据、技术伦理框架和平衡理念声明。“就像给星际对话装了玉琮形的伦理锁。”年轻工程师展示的三维模型中,每次信息发送都需要经过三重校验:量子加密验证、符号学善意检测、生态影响评估,“我们不能重蹈历史上技术霸权的覆辙,即使在宇宙尺度也要保持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