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总有再见之时

五年光阴,悄然改变了东华镇的肌理。

 清晨六点半,镇中心那家“老陈米粉店”已经坐满了人。热气从大锅里蒸腾而上,混合着骨汤的浓香和辣椒油的呛香。

 “阿萍,今天这么早?”米粉店老板老陈一边熟练地烫着米粉,一边和熟客打招呼。

 “可不嘛,民宿今天来了个摄影团,要赶早进山拍晨雾。”被称作阿萍的年轻女人利落地扫码付款,“老规矩,加个煎蛋,多放酸豆角。”

 她曾是镇上最早一批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在深圳的电子厂干了八年。如今回到东华镇,把自家老屋改造成了精品民宿。“回来好啊,赚得不比外面少,还能看着娃长大。”她常这么说。

 店门又被推开,风铃轻响。三个穿着镇一中校服的少年走了进来,书包随意甩在身后。

 “张叔,三碗招牌,一碗不要葱,一碗多加辣!”为首的少年嗓音还带着变声期的沙哑。

 “晓得晓得,你们高三的,老规矩了。”老陈笑着应道,手里的漏勺在沸水里一起一落。

 三个少年是镇一中的高三学生,正处在人生最重要的关口。他们边等米粉边热烈讨论着:

 “昨晚那道物理题你解出来没?”

 “解出来了,用了能量守恒,等会儿到学校给你看。”

 “我想报农大,以后回来搞生态种植。”

 “我想学城乡规划,咱们镇以后肯定需要专业人才。”

 七点整,小学二年级的妞妞背着小书包,独自走进店里。

 “陈爷爷,我要一个菜包,一杯豆浆。”她踮着脚,把五块钱硬币放在柜台上。

 老陈接过钱,把温热的包子和豆浆装进她的布袋里:“今天怎么又自己来?”

 “妈妈说我已经是大孩子了。”妞妞骄傲地挺起小胸脯,“而且路上都有摄像头,还有巡逻的赵爷爷。”

 她说的赵爷爷,正是退休后担任社区巡逻志愿者的老赵。此刻他正慢悠悠地走过米粉店门口,手里提着刚买的菜,看见妞妞,笑着朝她挥了挥手。

 镇东头的钟氏武馆里,晨练已经开始了。不再是当初那个小院子,而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古建筑。院子里,二十多个学员正在练习八段锦,动作整齐划一。钟灵穿梭其间,不时轻声纠正:

 “李奶奶,手臂再抬高一点,对,就这样。”

 “小朋友,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哦。”

 她今天穿着一身藏蓝色的练功服,头发利落地盘在脑后,额角有细密的汗珠。五年时光让她褪去了最初的青涩,多了份沉稳。

 上午九点,桃源中医馆的门前排起了队。不仅有本地老人,还有许多外地来的游客。

 “我这老寒腿,在李大夫这里扎了三个月针灸,今年冬天好多了。”一位大爷对排在他后面的年轻人说。

 年轻人拿着手机正在直播:“家人们看,这就是我上次跟你们说的那个中医馆,他们的药材都是自己种的......”

 中药堂后面的种植园里,李明远正在指导几个实习生辨认药材。他如今已是馆里的骨干医师,但依然坚持每周都来药圃。

 “这是丹参,看它的断面,颜色正,香气足。我们这儿的水土特别适合种丹参......”

 此时,夏芜正沿着新修的滨河步道慢跑。步道沿着清澈的东华河蜿蜒,每隔一段就有木制长椅和介绍本地动植物的标识牌。她遇到正在河边写生的美术生,画架上是一幅初秋的山水;遇到推着婴儿车散步的年轻父母;还遇到几个骑着山地车的游客,正停下来拍照。

 “妈妈!”小今越从后面追上来,她已经是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了,“我们自然课要做一个本地植物图鉴,秦爷爷答应下午带我去后山!”

 “好啊,记得带上你的素描本。”夏芜擦擦汗,看着女儿红扑扑的脸蛋。

 傍晚时分,镇中心的广场上渐渐热闹起来。不是喧嚣的广场舞,而是三五成群的人们:老人在石桌上下象棋,年轻人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孩子们在滑梯上嬉笑打闹。

 周倩倩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正和几个邻居坐在桂花树下聊天。她的“周妈面点”如今有了标准化工厂,但她依然保持着每天到门店看看的习惯。

 “听说你家小霖这次月考又考了年级前十?”邻居问道。

 周倩倩笑得前俯后仰。

 暮色渐浓,水井小院的厨房里飘出饭菜的香气。刘桂珍正在灶台前忙碌,锅里炖着山上采的菌子和自家养的鸡,咕嘟咕嘟地响。杨国俊坐在院子里的矮凳上,就着最后一点天光,仔细地修剪一盆兰草的枯叶。

 夏芜和季云舟一前一后走进院子,身后跟着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的小今越。

 “外婆外婆!秦爷爷答应明天带我去认草药!他说我上次找到的半夏是对的!”小今越扑到厨房门口,兴奋地报告。

 “哎哟,我们越越真厉害!”刘桂珍回头,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快去洗手,马上吃饭了。今天有你爱吃的糖醋小排。”

 小今越欢呼一声,跑向水池。

 季云舟很自然地走到灶台边:“妈,我来帮您端菜。”

 “不用不用,就最后一个青菜,下锅就熟。你去摆摆碗筷就行。”刘桂珍挥着锅铲。

 夏芜则走到父亲身边,蹲下来看那盆兰草:“爸,这盆长得真好,花箭都抽出来了。”

 杨国俊“嗯”了一声,手下动作没停,只是嘴角微微扬了扬:“山上的土好。”

 饭菜上桌,简单的四菜一汤,却都是自家产的食材,香气扑鼻。大家围坐在一起,小今越迫不及待地讲着今天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哪个同学跑步摔了跤,自然课老师又带了什么新奇玩意儿。

 “慢点吃,别噎着。”夏芜给女儿夹了一筷子青菜。

 “妈,我们周末去钟灵姐姐那里学新的拳法好不好?她说教我们一套像小猴子一样的拳!”小今越嘴里含着饭,含糊不清地问。

 “先把作业写完。”季云舟温和地接话。

 “知道啦!”

 饭桌上没有讨论小镇的宏图未来,也没有感慨岁月的流逝,只有寻常人家的琐碎对话,关于孩子,关于饭菜,关于明天要做什么。

 与此同时,镇上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不是霓虹闪烁的酒吧,而是另一种热闹。

 “老地方”米粉店依然亮着灯,为晚归的人留着一口热汤。钟灵的武馆里,晚课的学员刚刚散去,她正拿着抹布,仔细擦拭着兵器架。桃源中医馆的值班室里,王宝玉一边整理今天的病历,一边用手机和在家人聊天,“到时候你和爸一起来,在这边养老可舒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