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光棍节预热(第3页)

 这种玩法,在微博很常见,与微博的热搜结合起来,是微博维持活跃度的一个利器,后来的微博大多数用户都不再发表内容,只是单纯用它来看热搜以及吃瓜,但即便这样,也能给微博创造巨大的流量。

 校内网的说说,其实跟微博是一类东西。

 用户关注谁,就能看到谁的说说动态,但是,热搜词条的功能还不具备。

 要是把这个功能加上,大家发光棍节话题的时候,就能自动进入所有与光棍节有关的说说页面,这样不但能够看到好友的说说,更能看到陌生人的说说,可以与对方互动,甚至自己如果发的东西很有趣、得到很多人的点赞、互动,还会成为话题热门,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而且,这个页面很好做,功能也很好实现,无非就是编写一下基本逻辑。

 有了这个思路,陈程又冒出一个新思路,就是@好友。

 当用户可以通过热搜词条,跳出原本被框定的好友范围内后,他可能会看到一些自己能看到,但好友看不到的东西,@对方的功能就会变得非常实用。

 无论是#号的话题,还是@号的提及,在社交平台都有很大的用处,而且会成为用户的行为习惯。

 上辈子,他也不知道谁首创了这些玩法,但这辈子他知道,一定是自己。

 于是,陈程立刻召集技术团队和产品团队开会。

 在会议上,他提出了三个技术需求。

 1、话题;

 2、热门话题榜单;

 3、@好友。

 话题功能,大家都听明白了,其实就是代码的前台使用,把##给用户当做一串代码来用,一旦用户使用了##这两个符号,并且中间有实质性的内容,那中间的内容就会自动生成一个超链接。

 只是,热门话题榜单,该如何运作,大家都还没有概念。

 肖鹏问他:“陈总,热门话题的具体逻辑,你能大概给讲讲吗?”

 陈程说:“简单来说就是算法,一旦用户使用井号键生成话题,那系统就要把这个话题记录下来,统计它的出现次数、浏览次数、评论、点赞以及转发次数,然后根据特定的算法,计算出它的热力值,一旦有多个话题产生,系统就要把这些热力值降序排列,然后把前十名直接呈现在前台,热度变化,排名也要变化,至少每十分钟就要更新一次热力值以及热力值相对的排名。”

 “比如,#光棍节#这个话题,每当有用户发表一次话题,计算5个热力值,每被浏览一次,计算0.1个热力值,被评论一次计1个热力值、点赞计0.5个热力值,转发计3个热力值,系统后台记录下用户的相关行为,用公式计算出最终的热力值就行,不过这个算法不要对外公布,一旦公布了,可能就会有人会想办法人为操纵某个话题的热力值!”

 一众人听的

惊叹,他们实在想不明白,陈程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直接给出这么完善的解决方案,心里都将陈程视作天才,但对陈程来说,这些都是十分肤浅的算法逻辑,跟字节跳动的算法比起来,完全就是小儿科,不过好在自己现在搞算法,就是绝对的先行者,算法就像是大数据的数据库,会随着时间、随着一条一条规则的添加而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算法数据库,让别人很难追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