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所谓合纵(第3页)

庞煖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众人,“此战,该如何打?”

话音落下,帐内却陷入了一片死寂。

刚刚因秦军增兵而凝聚起来的紧张气氛,迅速消解。

李园在听到“攻赵”二字时,眼底便已生出了几分不以为然。

他此行的目的,是为自己在新生的楚国朝堂上,攫取足够的政治资本。

最好是能趁机收复一些被秦国侵占的楚国故土,做出些实打实的功绩。

至于赵国是存是亡,与他何干?

庞煖将众人的神色尽收眼底,饱经风霜的心,再度沉了下去。

这,便是合纵联军最大的弊端。

六面同心,则秦人惧。

六国离心,则秦人笑。

这个道理,三岁的孩童都懂。

可真正到了利益取舍之时,又有谁,愿意为了他国之土,而折损自家的兵马?

谁都怕自己多吃亏,少拿好处。

故而,没有好处的仗,谁都不想打。

他扭过头,将目光投向了魏军主将朱亥:

“朱亥将军,依你之见呢?”

此番合纵能成,一是靠他庞煖新败燕国之威势,二便是靠着不久前,魏军大破秦将蒙骜的赫赫战功。

所有人都知道,那场胜利的背后,站着一个让他们既敬且畏的名字——信陵君魏无忌!

可偏偏,信陵君遇刺“重伤”,无法随军出征。

魏军主将,是这位忠勇有余,但威望与谋略尚有不足的朱亥。

这一来一回,便导致了联军无主。

没有一个声音,能够压服众人,真正镇得住场子。

“呃……”

魏将朱亥被问的略有些沉默,下意识向墨钰所在位置看去。

他是一个纯粹的武人。

你要问他的意见,他肯定是从如何能更好击败对手的角度出发去思考。

可偏偏,他也知道,国与国之间,哪怕是盟军,“军争”之外,还有“国争”。

太过“大方”的下场,便是被盟友吃干抹净。

这个“度”,对于一个纯粹的武人而言,太过艰难。

庞煖顺着他的目光,也看向了韩军三人所在。

他想起了自己手中的这份关键情报,正是由韩军所献,于是沉声开口道:

“韩宇公子,白将军,墨将军。三位若有什么想法,不妨说出来,议上一议。”

韩宇闻言,当即便想要开口表现一番。

他迫切地想要在这种场合证明自己,但他张了张嘴,却又猛然意识到,沙场,终究不比朝堂。

朝堂之上,言语是刀,可以虚张声势,可以指鹿为马,即便错了,亦有转圜甩锅的余地。

可在这军帐之中,每一个字,都可能关系到数万将士的性命,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一言之失,便是血流漂杵,万劫不复。

更何况,面前这几位,都是什么级别的沙场宿将?他们要面对的对手,又是何等凶悍的秦国虎狼?

没什么军争经验的他,将到了嘴边的话,又生生咽了回去,只是对着庞煖,拱了拱手,以示谦逊。

他身旁的白亦非,则一手摩挲着光洁的下巴,目光慵懒地在舆图上扫了扫,悠悠开口道:

“蒙骜屯兵西河,与我等对峙;成蟜率援军攻赵,观其方向,应是直指上党。如此,我等……或许,需分兵应对。”

这是一句废话。

即便韩宇这等不通军事之人,在拿到情报后,亦能得出这个最浅显的结论。

可偏偏,在合纵联军之中,这句废话,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核心议题。

如何分兵?谁去分兵?哪一路兵马,去打哪一个目标?

这背后牵扯的利益与风险,是这支联军中,最大的一门学问。

眼看众人再度陷入各自的盘算之中,帐内气氛压抑。

庞煖知道,不能再等下去了,不得已再度开口道:

“上党要地,乃我赵国家门,老夫,自当亲率我赵国之师,前往拒敌。”

“至于西河之地的蒙骜,便要仰仗诸位之力了!”

众人对此,并无意见。

毕竟,上党郡乃是你赵国的土地,总不能让我们这些外人,出死力去帮你守家门吧?

可接下来,那以濮阳城为中心,所构建的西河阵地,便有得说道了。

此地,北上可直击赵都邯郸,南下可威逼魏都大梁与韩都新郑,甚至濮阳本身,还是卫国的都城。

而敌方的主帅,更是蒙骜这等身经百战的沙场宿将。

这一战,除了距离最远的楚国之外,其余三晋与卫国,都已是退无可退。

故而,庞煖也不怕他们不尽力。

秦时墨钰站在人群之中,眼中闪过一抹微不可察的光芒。

这一结果,恰恰是他最想要,却绝不能由他主动提及的。

在他的棋局之中,有几个必须达成的目标。

其一,他不能败,否则无论韩魏,对他声名的打击太大了。

其二,长安君成蟜,绝不能死。

所以,西边的上党战场,他绝不可能去,亦不能主动提议,让任何人去。

他必须让庞煖,自己“选择”去。

否则,到时候,他暗中出手,帮成蟜赢下此战,这口“通敌”的黑锅,便有可能甩到他的头上来。

其三,东边战场的秦将蒙骜,必须死!

而且,必须是死在“信陵君”的威名之下。

如此,方能彻底安抚信陵君一系的军心,让他彻底掌控魏国兵权。

其四,洛阳,周天子故都,必须拿到手。

这是他未来大计之中,攫取“姬周”正统宣称,号令天下的关键一步。

其五,韩宇……最好也能在这场大战中,“意外”死于秦军之手。

所以,他必须,也只能,留在东边的濮阳战场之上。

在经过一番简短,却充满了无数次眼神交锋与利益交换的商讨后。

最终的决议,终于达成。

庞煖,将领着大部分的赵军,以及全部的燕军,即刻拔营,星夜驰援上党。

但他,却将一小部分战力极强,原属廉颇麾下的精锐老部下,留了下来。

这既是维持联军盟约的体面,也是作为一道最后的防火墙。

以避免,东边的这群“盟友”,真闹出什么天大的乐子,被那秦将蒙骜,一战而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