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王在晋(第2页)
王爱卿,你给朕说说蓟州的情况。”
王在晋站起身,恭敬行礼,正色道:“启禀陛下,臣奉旨督师蓟州以来,整军备战,严查兵额。
如今蓟州在册兵员四万,皆是轻壮,在总兵孙祖寿带领下,军中风气也好了些,空额空饷的情况也少了很多。
更重要的是,蓟州将领与辽东将门的联系已渐渐斩断,如今蓟、辽两镇人马也算泾渭分明。
只是……”他顿了顿,“受辽东将门影响,蓟州不少将领仍重用家丁,全然不顾朝廷禁止私养家丁的公文,是老臣无能,请陛下责罚。”
朱由校面色平静道:“王爱卿能做到这份上,已是尽力,朕怎会怪你?
将领私养家丁、靠家丁作战,趁机侵吞朝廷钱粮军饷、扩充自身实力,这自李成梁时就有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江宁在旁边听着,算是明白了。
李成梁当年靠私养家丁作战,侵吞了大量钱粮军械,把几千家丁打造成精锐,才能够纵横辽东几十年,却也让九边兵力战力直线下降,还养出了辽东将门的局面。
将领拿着朝廷粮饷壮大自己,作战只靠家丁,把朝廷大军当炮灰。
如今李成梁虽死了多年,恶果却开始显现,这股风气还在九边蔓延,蓟州与辽东紧邻,受影响更深。
更要命的是,蓟州将领还想跟辽东将门抱团取暖,真到了那一步,朝廷就彻底管不住九边了。
原本的历史里,就是辽东将门拥兵自重,不听号令,导致辽东局势一再恶化,连带着蓟州、宣府、大同也被拉下水,形成地方将门抱团的局面,最终让九边防御体系彻底崩溃。
难怪朱由校要把王在晋这样的猛人放去蓟州,为的就是防着辽东将门的影响扩散开来。
朱由校随即又问道:“王爱卿,朕正想问你,若是朝廷年后调集京营大军出兵辽东,能否将建奴彻底剿灭?”
王在晋面露难色,欠身道:“启禀陛下,恕老臣直言,若要出兵辽东剿灭建奴,需以京营为绝对主力,且必须速战速决。
否则一旦拖延日久,必定会损失惨重,即便灭了建奴,京营也会元气大伤,反倒得不偿失,毕竟京营如今是大明的第一精锐。”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沉重道:“更要紧的是,若京营受损严重,辽东将门恐会趁机做大,届时便可能冒出第二个李成梁。
如今辽东局势稍稳,这样辽东将门,都是靠熊廷弼在上边压着。
一旦没了他的约束,那些将门定会抱成一团,朝廷军令怕是再难施行。”
“熊廷弼坚持严防死守、稳步推进,原因有二。
一来萨尔浒战后,我大明精锐尽失,骑兵损耗殆尽,建奴却擅长野战骑射,来去如风,辽东兵马难占优势,只能以守为主。
二来李成梁旧部多抱着养寇自重的心思,对朝廷军令阳奉阴违,他们本是辽东土着,与建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若贸然决战,万一他们临阵放水,战事必遭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