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孙刚的文章
李成合和贾二虎走后,兰方舟送上一份满洲里前线的简报,戈辉也只看简报,他知道基本情况就行。
禁卫军与沙俄在满洲里的边境冲突,从九月末开始,战火再起。
沙俄远征军司令布鲁西洛夫迫于尼古拉二世的压力,不得不重燃战火。但他并不全力出击,也没妄想打出结果,因为那是不可能的。
布鲁西洛夫正好借这个机会,验证自己的战法。
从八月初停战以来,布鲁西洛夫带着参谋团队,一直在研究新战术,讨论可行性,借着尼古拉二世的压力,他们决定测试一下新战法。
沙俄远征军的炮弹是在9月27日拂晓砸进禁卫军阵地的,沙俄军的进攻铺天盖地,在宽大的正面全面进攻,似乎是想一次性淹没禁卫军阵地,但是这可能吗?
所有接到任务的进攻集群,都以为自己才是进攻的核心,其它的进攻集群都在为自己打辅助,事实上,只有沙俄远征军指挥部知道,哪个位置是主攻方向。
一直守在满洲里边境上的禁卫7、8、9、4、5师,也一直没闲着,深挖战壕,扩大纵容,他们知道,这是一场至少十年起步的持久战,现在还只是预热阶段,没必要太认真。
禁卫军并未慌乱,毕竟他们早已经不是新军了,是从真正的大战中走出来的强军。五个师长坐在一起简单商量了一下,禁卫4、5师负责正面防御,禁卫7、8师护住左右侧翼,禁卫9师担任总预备队。
禁卫军没有眼花缭乱的调动,简单分配任务,针锋相对布置,毫无新意,却十分有效。
当然,也没有人愿意脱离坚固的防御工事玩花样。要知道,进入九月以来,满洲里前线已经下了三场雪了,算上今天正在下的,已经是第四场了。大地早就冻上了,泥土坚硬得像石头,战壕里是最安全的地方,沙俄人的小口径炮弹在冰天雪里杀伤力直接减半。
沙俄人难道不知道从更远的地方绕过满洲里防线吗?
沙俄人知道,也可以这么做,这么做意味着分兵,本来就持续性火力不足的沙俄军,一旦分兵,他们的第一个对手就是无边无际的冰天雪地,然后是以逸待劳的禁卫军骑兵,最后被禁卫军围杀。
事实上,布鲁西洛夫不敢扩大战争规模,俄国目前的经济现状不允许他任性为之,他需要保住这支远征军,还不能白白浪费尼古拉二世用皇室珠宝换来的军费,但也不能待在这里什么也不做,加上尼古拉二世还想要战果,于是就有了以测试战法为目的的进攻。虽然也避免不了增加伤亡,但是只要规划合理,伤亡总归是可控的。
到十月中旬,边境冲突打成了战术表演,双方指挥官为对方战术打分。
禁卫军一方,更是创造性的写的战术评价,派人送到沙俄远征军,评语十分中肯,十分客观,没有贬低,也没有刻意褒扬。
布洛西洛夫立即调查,果然如此,立即纠正,并发散思维,做了更多的改进。
来而不往非礼也,布鲁西洛夫也立即写了对禁卫军防守部队的评价,派人送给禁卫军指挥部。
禁卫军也主打一个听劝,不足之处,立即修正,同样想到了更好的办法,说做就做。
当然,沟通渠道畅通,不等于战争就不打了,还得打,还得打得更像样子。不过炮打的少了,双方似乎都不太想浪费炮弹。
沙俄军确实炮弹不多,从欧洲用火车运过来,耗时又费钱,不想这样浪费,再说打得多也没战果。
禁卫军也是炮弹不多,因为禁卫军以后的大炮口径是105毫米、155毫米,至于120毫米的炮要不要保留,禁卫军内部的讨论一直没有结果。炮弹不多不等于没有,不等于不会补充,只是不大规模生产了,只少量生产,应对边境冲突。
禁卫军与德国合作研发75毫米、105毫米、155毫米火炮,正在德国克虏伯公司稳步推进中,155毫米大口径火炮,计划在1910年结束前最终定型。75毫米山炮应该在今年结束前就能定型,来年1月份就能在朝阳的兵工厂投产。
农场兵工厂也在独立研发155毫米火炮,起步比克虏伯公司还要早,完全是戈辉提出的技术路线,当然,只是技术路线的框架,没有细节,细节需要农场兵工厂自己搞定。能研发出来更好,研发不出来就当技术储备,反正有克虏伯团队兜底。
这种炮声稀疏的边境冲突,从9月27日一直持续到11月中旬,基本宣告结束,阵地上只剩下零零星星的冷枪,那是双方的狙击手在互相较劲。
狙击手对决,胜负只在瞬间,输了,会连命一起输掉,相当刺激。有点像后世着名的俄罗斯轮盘赌,中枪者自动退出,坚持到最后的就是胜利者。
《禁卫军报》战地记者孙刚的对面,正坐着一名耳朵被仔细包扎的狙击手,其实是普通士兵班里的精确射手,团里的狙击手中队,可不是随便能进去的。
孙刚没有采访对面的狙击手,就是闲聊:“当兵多久了?”说着递出一支胜利日香烟,然后掏出祝融打火机,要帮对方冒上。
对方拒绝了,从口袋里掏出打火机,自己冒上,然后才回答:“到明年2月份,就五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