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乡村玩子殿下

第282章 高坡故事(第3页)

 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夏晚晴逐渐将目光聚焦到高坡的贫困问题上。她走遍了高坡的每一座山头、每一个村寨,与数百位村民和干部促膝长谈,试图探寻贫困背后的根源。

 通过大量的走访和资料查阅,她发现高坡的贫困现状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息息相关。从1957年起,高坡大规模砍伐森林,一方面是为了响应当时大炼钢铁的国家号召,另一方面则是盲目开垦“良田”。然而,高坡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不适合大规模种植水稻。山高坡陡、风急雾大,石灰岩地貌导致水源匮乏,新开垦的万亩梯田收成寥寥,却换来森林资源的枯竭,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曾经支撑苗民生活的传统狩猎、采集产业也因森林消失而中断,村民们陷入了“因贫毁林,因林致贫”的恶性循环。

 更让夏晚晴感到痛心的是,外界对高坡的贫困状况似乎漠不关心。许多所谓的学者、游客,来到高坡只是为了欣赏所谓的“原生态景观”,对村民们的生活困境视而不见。当地政府虽从1982年起就安排多个局级单位对高坡实施扶贫行动,但二十年过去了,高坡的贫困依旧如顽疾般难以根除。是政策执行不力,还是缺乏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这一系列问题在夏晚晴的脑海中盘旋,她深知,自己的调研不仅是为了学术研究,更是为了寻找改变高坡命运的良方。

 在这段艰难的调研过程中,夏晚晴也曾感到迷茫与疲惫。无数个夜晚,她独自坐在窗前,看着高坡宁静的夜空,心中满是对这片土地未来的担忧。但每当想起村民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她又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她知道,自己肩负着一份责任,要用自己的所学,为高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不知不觉,夏晚晴在高坡的调研已近尾声。整理着厚厚的调研笔记,她心中满是不舍与眷恋。这里的每一条巷道、每一张质朴的脸庞、每一个动人的故事,都已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

 离别那天,村民们纷纷前来送行。他们带着自家腌制的腊肉、亲手编织的苗绣,眼中满是感激与不舍。一位苗族老奶奶拉着夏晚晴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道:“姑娘,谢谢你来看我们,以后常来。”夏晚晴眼眶泛红,点头应下。

 坐在返程的车上,夏晚晴回望渐渐远去的高坡,心中已然有了新的打算。回到都市后,她将全身心投入到调研成果的整理与撰写中,通过学术报告、论文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高坡的真实情况。她还计划联系更多的公益组织、社会力量,为高坡的生态修复、经济发展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