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沧海茫茫粒米身

第10章 时代变了!(第3页)

 杨植回头对师爷说:“时代变了!师爷!”

 夏师爷不明所以,怎么变了?大明还是那个大明!

 杨植指手画脚,口沫飞溅:“苗山足够大,容得下十家工坊!公家只需盖好厂房搭好炉子,把厂房炉子租给商户,然后让丘公公给民户下修缮中都的订单,自然会有商户愿意来租的!”

 夏师爷不阴不阳地说:“所以县里只做建材,你们卫所就做琉璃工艺?”

 杨植一挥手:“这叫差异化经营!避免同质产品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卫所不搞建材,商户不搞高端工艺品!”

 夏师爷想了想,觉得这个办法确实可行,县城匠户确实比较低端,缺少文艺细胞,只能干一些粗活。

 几人站在山腰比比划划,勾勒凤阳县石英工业园区的宏伟蓝图。突见一个衙役从城里骑马飞奔过来,在山脚下了马,连滚带爬走上前。

 夏师爷心中不喜,喝道:“你这狗才,如此慌张做甚?”

 衙役急赤白脸说:“县尊大人急着找夏老爷,还有杨小哥。”

 两人回到县衙来到后堂知县书房,见县令端坐手拿一份公文,愁眉不展,见两人进屋,说道:“师爷来得正好!你且先看看!”

 师爷落座接过公文仔细看了起来。杨植没有坐的资格,按礼见过县尊。

 县尊哼了一声,摆明了对杨植心中不爽。

 杨植也不言语,站在师爷边上偷眼看公文。见是凤阳知府行文,文中训斥知县无事生非,好大喜功,于龙兴之地动土,惊扰大明皇家先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华夏传统的政治体制至大明已经非常成熟,官员公事往来,哪怕是同城也一般不见面,而是通过公文来回扯皮,可谓是官僚主义、文牍主义的巅峰。

 按大明体制,知县为代天子牧民的亲民官,在地盘上是无敌的存在,命令只要盖上大印,任何人都不得违抗,能挑他刺的只有按察使、道御史,但即使要纠正只能事后走程序补救。

 不过凤阳县是附廓县,情况特殊,知府就在眼前,按例知府也对凤阳县有直接管理权。

 县令已五十岁,自中举后被选拔到广西任县令,吃了十年的砂糖橘后又调往云南吃了几年的菌子,这才好不容易转到凤阳。

 大明的知县,有七、八成是由举人甚至秀才担任。但大明中后期,官场是赤裸裸的学历歧视,这些非进士出身的官员几乎一生升迁无望,就是在六、七品之间打转,只有嘉靖时的海瑞是一个异数。

 凤阳县令蹉跎多年,早已暮气沉沉,只想再熬几年致仕回乡。被夏师爷一个鼓动,结果招致知府一个训斥。

 杨植看过公文,心中有数,对县令说:“老父母在上,在下以为,府尊此举大为不妥!”

 县令瞟一眼杨植:你算哪根葱!没有理会杨植,对夏师爷道:“府尊行文至凤阳县训斥,先生且代我写一个自辩状,把事情解释清楚。”

 夏师爷看看杨植:事情是你弄出来的,却要知县老爷顶缸,你怎么没有想到这个!却对知县说道:“东翁莫急!我先与知府的师爷沟通一下,摸摸底,看看府尊大人是什么意思。”

 杨植听到师爷这话急了,脱口而出:“老父母,自辩不妥!自古以来只要做事,就有挑刺的人,做的越多,错的越多!老父母这次自辩,府尊接着没完没了挑刺,又将如何是好?”

 知县与师爷尽皆愕然!这踏马的是你一个少年能想到的?

 你的内心得有多阴暗!你只是县衙的一个临时工,才工作几个月就学会了官场的勾心斗角!

 杨植大声疾呼说:“老父母,时代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