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沧海茫茫粒米身

第13章 两面人(第3页)

 丛兰对杨植说的这番话,只是私人谈话性质,或者说是丛兰给杨植的一个建议。

 杨植满腹疑云,但两人地位天壤之别,又不能交浅言深,话已至此,遂诺诺告退。

 丛兰待杨植离开,面有忧色伫立院中,眺望明月喃喃自语:“多事之秋,多事之秋!岂可不未雨绸缪!”

 丛兰于弘治三年参加进士科考,中的是三甲第三十八名,赐同进士出身。按大明文官的潜规则,他这一生就不可能清贵,只能在地方上干实事,升迁的天花板就是尚书到头。

 宁王欲反之心昭然若揭,朝野上下几乎人所共知。但是大家似乎都很默契,都在等待宁王举反旗的那一天。尤其是南直籍贯的官员,态度更是暧昧。

 丛兰是山东文登人,一生功业主要就是在三边和地方打转,没有机会参与朝堂决策,不能理解东南籍朝士的心态,更不敢私下揣摩君父。

 宁王若反,必顺长江东下占领南京建制分封,再切断漕运,即使不能北伐登基,至少也能维持南北朝局面。

 丛兰想到此处,不禁打个寒颤。真踏马心塞,这大明是我的不成?还不如去延安绥德跟那些粗人打交道,眼不见心不烦!

 从圣上到东南文官,个个都是两面人!只怪自己进士名次太差,一直没有见识过高层次的政斗!

 得写信给南京兵部尚书乔宇!

 杨植带着三十班军继续南下,两日后来到扬州府。军兵无令不得入城,杨植令卫所几个小旗不要在扬州停留,自己则和夏师爷,赵大张二留在江都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植上江都城里转一圈,对夏师爷说:“你听说过敲竹杠吗?”

 夏师爷莫名其妙,只听杨植恍然大悟地说:“是极,你们苏浙人叫打秋风!”

 师爷当然知道打秋风是什么意思,师爷就没有不打秋风的!但这里是江都,不是凤阳县!

 杨植并不解释,拉着师爷直奔扬州盐商会馆。会馆门口的门子见三名锦衣卫装扮的军汉闯进门来,刚想过来问话,被赵大张二抡起巴掌打开。

 杨植头也没回,直奔正堂,往椅子上一坐,用刀鞘敲着桌子大叫:“管事的呢?叫会长出来!”

 盐商会长正在后院喝茶,听到门子禀报,吓得屁滚尿流赶过来,说道:“额正是盐商会长,军爷有什么吩咐?”

 杨植斜眼睛看着会长,说道:“你们山陕人逃籍的很多,是不是都窝藏在你这里?”

 盐商会长打量四个不速之客,心中一突,小心翼翼地说道:“额们老西在扬州都是奉公守法,从没有作奸犯科之事!”

 原来太祖高皇帝立国之初实行的是开中法,把东南地区的盐引、茶引交给山西、陕西商人经营,山陕商人赚了钱后买粮交给西北边防地区,以东南财富贴补西北,叫做开中法。

 因长途运粮消耗甚大,山陕盐商往往在边区招募军民屯田,就地收购粮食交付边关。但是明孝宗弘治时,时任户部尚书的淮安人叶淇嫌开中法太麻烦,于是改为折色法。山陕盐商在江南赚钱后直接向朝廷交银子,由朝廷再把银子拨给边关,一来一去,朝廷每年可多得十几万两银子。

 扬州的盐商都是山陕商户,折色法也省了他们的事,不用费心费力派家人驻守山西、陕西张罗商屯之事,于是纷纷举家大举迁到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山陕黄土坡,哪有扬州自古繁华。

 手握盐引就有吃不完的银子,何必头悬梁锥刺股去读书!

 本来盐商们也没想过让子弟科举,对于逃籍不甚在意。何况如今大明遍地都是逃籍逃户。

 但逃籍毕竟触犯大明律例,真要较真还是很麻烦的。今天见锦衣卫上门,扬州盐商会长心中有数,知道不能善罢甘休。

 夏师爷羞愧难当,自己虽然惯于打秋风,但是从没有吃相这么赤裸裸地难看!

 只听杨植冷笑连连:“你们盐商表面上奉公守法,实质上个个作奸犯科,都是我大明王朝的两面人!今天我要查上一查,看看你这盐商会馆到底是不是藏污纳垢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