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第3页)
涂惟低声补充说道:“有朝一日宁王兴义兵东指南京,望老相公能在江东呼应。”
王鏊突然笑了起来:“这是天家的家事,我何必掺和进去?”
涂惟站起来,不装了,摊牌了!
“自太祖高皇帝始,苏松赋税就占天下十分之一,江南士绅苦不堪言!我大明一百多年来是以江南养天下,江南士民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科举名额也分南北中榜,江南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苏松无数才学之士被大明埋没!
宁王对老相公保证,只要江南支持宁王,待宁王登基后,减免江南赋税,增加江南科举名额。凡洞庭商会有从龙之功者,公侯万代,与国同庥!”
这个条件还是非常令人心动的。
王鏊身为江南士林领袖,一向认为江南为大明承担太多。致仕回乡后,他经常忧虑说吴中田地赋税太重,吴中人士不得不舍本逐末,弃农经商。
这大明都是我们东南人士担起来的,结果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而且吃亏越多!每年那么多读书人,一百个秀才只录四个举人,那些落后地区的百姓全指着东南养活,只要会写一百字的文章就是秀才,会写二百字的文章就录为举人,还有没有天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涂惟见王鏊沉吟不语,又说:“宁王欲反,十几年来朝廷上下哪个不是心中有数?大家都是想做缩头乌龟,拖一天算一天罢了,指不定还有忠义之士暗中希望宁王光复大明呢!如果老相公振臂一呼,聚吴中乡兵助宁王中兴大明,必是管仲再世、诸葛重生!”说罢坐下,热切地看着王鏊。
“请老相公详加思虑,也不急于一时。我等过几天再来叨扰。”
王鏊令管家送走客人,自己在院内反复踱步。他在心中反复推演的结果是宁王并非没有胜算,只要宁王能遮断东南阻止漕运银粮,至少也能做到中分天下。
王鏊宗亲聚集而居,形成一个很大的村镇。杨植向路人打听,却不敢靠近,远远地在镇外路边守候。几个时辰后涂惟的马车从村镇出来,朝苏州驰去,看来王鏊没有留他们吃饭。
杨植又观察了一会村镇。正如大明各地县衙的布局都是差不多一样,大明各地村镇的布局也差不多。
在镇口的池塘后面往往是一块操场兼做晒谷场、停车场用,操场边上是一个高大的祠堂,门楣上书“三槐堂”三个大字,正是王家的宗祠。
只见一位身材中等的白发老者从那大庭院出来,在操场上徘徊。居移气养移体,看老者浑身逼气十足,应该是王鏊无疑。毕竟人家翰林出身,最后当的是相公,能经常跟皇帝互动,全天下这种人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的。
王鏊在操场上徘徊一会,最后下定决心,走进祠堂。
一切交给祖宗决定吧!
王鏊向祠堂供奉的祖先行过大礼后,拿起供桌上的笅杯,向地上掷了六次,得到一个蒙卦。
这个卦象属于中卦。蒙卦的卦辞是:“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用白话来说就是:亨通。不是我有求于幼童,而是幼童有求于我,第一次向我请教,我有问必答,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没有礼貌地乱问,则不予回答。利于守正道。
按卦象来说,主方应当按客方需要作对客方有利的事,在条件可能情况下,作些对自己有益的事。
这是什么鬼?难道我要答应宁王的要求,跟他一起造反?
一定不是这个意思!是我水平不够!
早知道当年不治《春秋》,治《易》就好了!
赵大张二跟在杨植后面探头探脑,赵大问杨植道:“总旗,你是不是想进去?”
那时的村庄不是能随便进的,每个村镇都有保甲联防。王鏊所在的宗族聚集地叫陆巷,不但家丁众多,而且还有乡兵。
杨植笑笑说:“山人自有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