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沧海茫茫粒米身

第53章 人有病,天知否

每逢三、四月,从漠北吹来的沙尘常常弥漫北京城的天空,有时到了遮天蔽日,目不能视的地步。

 紫禁城内,文渊阁里大白天点着几支蜡烛,屋内桌椅案几上,不停落下薄薄的黄土,中书舍人过一阵子就得擦拭一番。

 首辅杨廷和叹口气:面前的一摞奏疏未能幸免,同样也是落了厚厚一层土。他拿起最面上一本奏疏,吹去上面的土,看了起来。

 自圣上从内阁带走两名大学士南巡后,首辅杨廷和、四辅毛纪值守的时间增加了一倍,几乎日夜食宿宫中。今日毛纪出宫休沐,首辅独占一个文渊阁。

 杨廷和很快看完奏疏,又看了第二本,把剩下的奏疏翻了翻,挑出几本,写了一张条子,皱着眉对一名中书舍人说:“你去把这几名给事中唤来!”

 中书舍人接过纸条,来到隔壁的六科给事中办公室,按名单让刑科给事中顾济及其他科的几名给事中前去文渊阁。

 几名给事中站在文渊阁台阶下,过会儿杨廷和从文渊阁出来,在台阶上问道:“尔等奏疏,为何不事先关白内阁?”

 这种听训的感受让人不爽,给事中位卑权重,哪能惯着首辅的毛病!顾济梗着脖子道:“太祖高皇帝定下体制:御史、给事中监察天下,包括圣上、内阁在内!上书前不必要先跟内阁打招呼。”

 杨廷和没好气地说:“我等每日要看多少奏疏,处理多少机务!若是无足轻重之事,就不必上疏了!”

 另一名给事中回答道:“天家无私事!大学士欲堵天下人悠悠之口乎?”

 杨廷和怒道:“虽说御史风闻奏事,但也要注意分寸!”

 这几名给事中上的奏疏是和大家一样劝圣天子早日回到北京。别人是拿不要荒废政务、耽误殿试等借口来规劝正德,但是这几名给事中另辟蹊径,有拿孝顺太后来说事的,有拿夏皇后夫妻感情说事的。特别是顾济的奏疏中说“人情之至亲而可恃者,宜莫如子母!两宫隔绝至情”云云,把正德母子关系冷漠挑明给大家看,杨廷和才怒火中烧。

 起初内阁只是皇上的秘书处,阁臣品级不过五品。但预先替皇上看奏疏、拟出解决方案这个权势太大了,四五品根本不配这么大的权力。后面就给阁臣加头衔、加品级,现在杨廷和又要求各部门上奏疏时,最好先跟内阁打招呼。

 大明官场潜规则是遵循先例。一旦杨廷和借题发挥,开了百官欲上奏疏先与内阁打招呼的先例,那内阁之权就更重了。

 几名给事中还想说什么,杨廷和怒道:“大明广有天下,每日大小事务不知凡几!内阁每日要看上百本奏疏,圣上又不在北京,你们的奏疏毫无意义!”

 顾济也上脸了,大声说:“内阁不能矫正圣上,要你等何用!明日我就参内阁一本!”

 按潜规则,一个大臣被御史或给事中弹劾就要闭门不出,待皇上处理。不过杨廷和首辅不惯给事中的臭毛病,冷冷道:“何必做此无用功!”一甩袖子转身进屋了。

 “阁老欲堵塞言路乎!”几名给事中的气性也不小,骂骂咧咧回隔壁去了。

 杨廷和回到案前继续工作,刚写了几份票拟,一名太监又来访。

 这名太监很面生,不是司礼监经常打交道的。太监说昭圣皇太后身体有恙,有请杨阁老去慈庆宫过问一下。

 男女有别,眼下毛纪又不在文渊阁,杨廷和没法子,只能带上三名中书舍人为见证,跟随太监前去慈庆宫。

 临近慈庆宫,两名太医刚从宫里出来,都是杨廷和认识的,分别是郑宏、吴釴,另一名熟识的太医吴杰陪同正德南下了。

 杨廷和拦住两位太医简单问问情况,放下心来,便走入慈庆宫中。

 宫内非常冷清,为避嫌,宫门打开着,杨廷和让中书舍人在门外等候,自己低头进屋向昭圣皇太后问安。

 太后轻吐玉音:“杨老先生请坐,你可知圣上何时返回北京?”

 回北京也不会来看你,你也不会去看圣上,惦记做甚?

 杨廷和苦笑着说:“臣下实属不知!已经发过几道奏疏去催了!圣母安康否?”

 太后咳嗽几声,却是中气十足,再活几十年不成问题。

 杨廷和只听太后恨恨道:“时令不正,好好的人都会气出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