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沧海茫茫粒米身

第74章 分肥(第2页)

 众人只是上过卫所社学,冯指挥使等中高级军官虽上过武学,但从来不敢奢望考上秀才。大家对读书人的敬畏刻在骨子里,闻言纷纷记录下来。

 岳丈如果搞成麦后稻,功劳报上去升三级跻身右卫指挥使佥事,甚至可能调到中都留守司去主管凤阳八卫的军屯。

 岳母满意地看了女婿一眼,对在座代表喝道:“这可是关系咱们右卫、咱们凤阳八卫、整个凤阳府五州十三县、整个江北五府的大事,你们可得上心!”

 顺便为凤阳府的百年大计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杨植志得意满,接着说:“只要咱们做起来,逃亡的军户自己会回来的!工农并举是好事,但现成互通有无的商业渠道,也不能白白浪费!下面分配一下各区域的主管!”

 代表们紧张地盯着地图,人人皆知南京、苏松是全天下最富有的地方,渠道已经成熟,谁都想去那里。

 杨植也颇为无奈。大宋时期,上官怕士兵逃跑,往往在士兵脸上刺字,等同于被发配的囚犯,所以宋兵被老百姓称为贼配军。

 太明王朝之初,太祖高皇帝大幅度提升军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军户成了人人羡慕的户籍。边地卫所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卫所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兵部给军户授田,发放耕牛、农具,教军户树植,不受地方官吏侵暴。军田五十亩为一分,每年把正粮十二石贮存在卫所仓库,由卫所自支当备用,余粮为本卫所官军俸粮。

 军户制度的出现使得军人可以免除许多徭役和差役,还能获得农田、牛马、犁具等生产资料。因此,在军户制度刚刚创立时,许多平民自愿成为军户,以至于在洪武年间颁布的《大明令》特别规定:“民户亦不得诈称各官军人贴户,躲避差役。”

 那个时候军户的收入、教育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的户籍,卫所专门有卫学以教授军户子弟,而且卫所自己有土地产出,卫学因此可以聘请水平高的教师,与杨植前世六七十年代的工矿铁路子弟学校差不多。

 大明从永乐之后,军户出身的进士占比为三成,远高于其他户籍占总丁口之比。而且很多民户也蹭卫学的光,纷纷去卫学就读。杨植前年在松江府华亭县路遇的徐阶,就是在卫学启蒙的。

 但军屯的好处这么大,随之而来的是各地豪强士绅自仁宣二宗开始吞并军屯。永乐年间,军屯田亩数达到了八千九百万亩,但到了正德年间,账面上的军屯土地只剩下一千六百万亩,不到永乐年间的二成。

 至崇祯时,孙传庭任陕西巡抚前去剿灭流寇,就曾经召集陕西士绅,让他们吐出侵吞的公地、军屯和银子以安置流民,但根本没有士绅理会他。

 到正德时,真正的军户大量逃亡,反而许多江南富户购买军户籍避税。二十年后,吏部侍郎王邦瑞上疏说:“营军以空名支饷,临操则肆集市人,呼舞博笑而已。”卫所兵已经不堪用。

 太祖高皇帝也没有想到才过百多年,历史的惯性如此强大,汉、唐、宋踩过的坑,大明又要跳进去。

 杨植揉揉太阳穴,能坐在屋里的都是亲戚,连涂帷都和凤阳右卫、中都锦衣卫结了亲家。他想想说:“这个事不急的!去福建、江西、浙江虽然辛苦,但是给的提成高,搞出名堂后,上升空间快!你们先细心考虑一下,过几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