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沧海茫茫粒米身

第76章 钱粮(第3页)

 有一个杨家的妇人躲在池塘里幸免于难,她逃出生天找到广东巡抚、按察使告状。经过上下几番勾兑,梁次摅被判决发往海防立功,五年后还职带俸。

 从那之后,梁次摅一路积累军功升上去,不久前从广州右卫指挥佥事任上升为广州都司署都指挥佥事。

 在南京期间,梁储没有与徐天赐接触过,他不知道为什么徐天赐突然自甘堕落,想去岭南体会南粤的椰风海韵。

 难道南海县佛山镇的美食之名传到了南京?

 梁储六十岁入阁,在内阁高负荷工作近十年,明年计划乞骸骨回到广东南海老家。他面对这份奏疏陷入沉思,用尽平生读书的功力,绞尽脑汁也想不通徐天赐意欲何为。此类奏疏的正常流程是内阁票拟转给兵部,但梁储盯着奏疏发呆,迟迟不能动笔。

 正在发呆之时,中书舍人来报,圣上从北京召来户部尚书杨潭赴行在奏对。

 杨潭,锦衣卫户,北直雄安籍。他在北京户部办公室里正在处理公务之际,几名锦衣卫突然造访,差点没把他吓尿裤子,幸好是圣上召他赴天津问询。

 北京距天津两日行程,杨潭在寒风中赶到天津后休息一晚,次日早早来到行宫面圣。

 正德在天津歇了几日,精神头还不错。他和蔼地给杨潭赐座,问道:“杨先生,今年户部收支如何?”

 杨潭老官僚,知道正德这个话只是一个由头,自然不会按收支条目项项汇报,于是回了一个总数:“今年因倭国之征,太仓银收入超去年三十万两。但是太仓粮可能不尽人意。”

 正德眉毛一扬,问道:“储粮如何不足?”

 按太祖高皇帝的体制,大明两京十三省除了太仓直属粮仓外,另外省有省仓,府有府仓,县有县仓,省府县都必须各自建四个官仓储粮,另外各地卫所也建卫仓。总之就是确保储存的粮食够吃三年。一旦遇灾,县里就可以直接开县仓放粮。

 杨潭回复说:“今年圣上南征,漕运衙门以苏州扬州淮安三府兑军米折银一十八万九百余两;淮扬大饥,于苏松截留运米五十二万石、内拨十万石等等,现在北京、通州两仓不足两年之支。”

 正德心中盘算一下,基本上可以忍受。想到当年应州之役被户部石尚书扣发军粮,给军士的赏银还是自己掏内库,又问道:“本总督欲明年北伐,任命杨先生为督运专员,杨先生可否预先筹备银粮?”

 杨潭心中叫苦。从于谦开始,京营的兵权甚至天下的兵权就不在大明皇帝手里。正德应州之役后,给自己授兵权,自我任命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总兵官,调辽阳、宣府、大同、延绥四路边关的精兵强将以江彬为提督在京西操练,号称外四家。这四路精兵耗费银粮巨大,已经超过宣大二镇每年军饷粮草折银二十万两,正德南征就是带着他们。

 正德明白如果不打仗,那这几年算白养了外四家,自己根本无法向群臣交代。必须要打一个犁庭扫穴的大胜仗才能证明自己不是胡来。

 但是杨潭如果答应下来也无法向群臣交代,只能使出一个拖字诀:“陛下,兹事体大,微臣不敢答应,还望圣上与内阁沟通后下朝议。”

 半个时辰后,杨潭离开行宫,来到伴驾内阁所在,把刚才的奏对跟两位相公交流了一下。

 两位相公面色平静如水,静静地听完杨潭的叙述,梁储说道:“杨大司徒费心了,待圣上回京,召内阁顾问时,吾等自有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