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沧海茫茫粒米身

第94章 贿赂(第2页)

 杨慎贸然回答非常失礼,毛澄看首辅的面子没有计较,还是对杨廷和道:“一件事总是有不同意见的!礼部部议之时,侍郎王瓒就说‘帝入继大统,非为人后’。”

 杨廷和愕然道:“何出此言?说这话的有多少人?”

 “王瓒是温州府永嘉县人,他的一个永嘉老乡叫张璁,今年考中进士后在礼部观政。两老乡闲聊时张璁顺便说了一嘴,王瓒深认为然,部议时就提出来了。”

 杨廷和勃然大怒:“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

 朝廷是天下人的朝廷!岂可乡党抱团取暖,党同伐异!今圣年幼登基,容易像大行皇帝那样被奸佞蛊惑,明日我就让王瓒到南京礼部当侍郎去!”

 毛澄想起御史经常攻讦杨廷和庇护四川老乡门生弟子,不由得脸现不以为然之色。

 杨廷和见夜深了,不便再聊,说道:“前汉、前宋这种事不是没有。从益王家里过继一子给老兴献王就行了,就遵循旧例吧。吾等老臣,不要让天子走上邪路!”

 距离嘉靖登基已有一个月,杨廷和及群臣又上了一份奏疏,先称赞嘉靖“嗣登大宝一月以来,用人无不当行政无不宜,群小远斥积弊一清,天下闻之忻忻然”,又说嘉靖好学,视朝之余在文华殿观书写字,“外廷闻之,亦皆举手相贺尧舜之圣复见”,所以我们大着胆子请求为圣上每天日讲祖训一二条。

 嘉靖看到奏疏差点吐血,杨廷和第一句就说“嗣登大宝”,直接把嘉靖当孝宗的儿子来说,又要求每天都给嘉靖讲祖宗之训,分明把嘉靖当太子来教育。

 过几日,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又上疏催嘉靖云:礼法对天子至于庶人一视同仁,皇上祭祀兴献大王时,应称其为皇叔父,自称侄皇帝。皇上宜先让益王之子去安陆管理王府事务,再过继给兴献大王。这个道理来自宋儒程颐之说,有理有据。

 奏疏后面还贴心地附上程颐当年给宋英宗的建议。

 杨廷和这日下值回家正坐在书房时,门子来报有内官自称张佐者来访。杨廷和知道张佐是谁,疑惑问门子道:“那内官可曾携带罗盖彩舆?”

 门子见多了来首辅府上宣旨的太监,禀告说:“不曾有仪仗。那内官只带了两名小奉御,身着便衣。”

 杨廷和连忙来到大门边打开侧门一看果然是张佐。张佐如门子所述如平常士绅打扮,他蹩进门内抱拳说道:“寅夜来访,望首辅见谅!”

 两人进了书房后,杨廷和知道张佐必有有至机密要事相商,挥挥手赶走仆役。却见张佐起身将门关上,扑通跪倒,口中道:“首辅开恩!”

 杨廷和吓了一跳,腾地从座上起身,急步上前扶起张佐道:“张老公何故如此?”

 张佐起身流着泪说:“近日皇爷爷噩梦连连,云晚上梦见亡父对自己哭泣,自己走过去亡父却消失不见,以致经常半夜惊醒。

 主忧臣辱,在下虽残缺之身,见皇爷爷忧虑,遂自作主张,冒失上门,求首辅莫要为难皇爷爷,使之骨肉分离,背上不孝之名!”

 杨廷和脸色阴晴不定,思考后温言说道:“礼法者,圣人依据天理所制也,岂可为私情所更改乎?

 天下者,为天下人之天下也!边关将士出生入死致双亲哀痛;吾辈士人自出仕之日即远离父母不能堂前侍奉。此文武二者皆非不孝,乃以天下人为父母之大孝也!

 天子者,以一人奉天下也。圣上聪慧,自然明白道理。张老公事君以忠,莫要自行其事,代圣上主张。今日之事,我决不外传。”

 张佐呆呆地站在堂中抽抽噎噎,根本想不到什么说辞。杨廷和见状宽慰几句,好说歹说,劝走了张佐。

 次日小朝会,毛澄在金水桥上拦住杨廷和,拉到一旁低声问道:“近日府上可有中官造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