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京城奇缘
顾晏州,一个出身寒微却志向远大的书生,为了考取功名,踏上了漫漫赶考之路。·x\4/0\0?t!x·t*.?c`o,m′经过数月的长途跋涉,他终于来到了繁华的京城。京城内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但顾晏州无暇顾及这些,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京城,顾晏州租下了一个单门小院,作为自己备考期间的居所。小院虽然简陋,但胜在清幽,远离了市井的喧嚣。更让顾晏州惊喜的是,院子里还有一口井,井水清澈甘甜,每当他口渴时,只需舀上一瓢,便能解渴提神。
入住小院的第一天,顾晏州便坐在井边,手捧书卷,开始了紧张的备考。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喜上眉梢,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仍会挑灯夜读,那盏微弱的油灯,成了他心中最坚定的信念。
顾晏州正伏案研读《孟子》,烛火在窗棂上投下他单薄的剪影。忽听得院门“吱呀”轻响,一阵急促的叩门声混着细碎的啜泣,惊得他手中书卷险些跌落。
“有人在吗……”
那声音清冷如碎玉坠地,却带着三分颤意。顾晏州披衣而起,推开门闩时,檐角残雨正顺着瓦当滴落,打湿了门边那袭素色襦裙。
门扉开处,风裹挟着夜露扑面而来。
来人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女,发髻被雨水洇得半湿,几缕青丝贴在苍白的脸颊边。她攥着包袱的手指骨节发白,眼眶红得似浸了胭脂,薄唇抿成一道细线,泪珠在睫上欲坠未坠,倒像是寒潭里凝着的两粒碎冰。
女子看了眼前的顾晏州先是愣了一下,又向顾晏州身后看了看。
“小女子柳梦璃,自滁州来京投奔二姑姑……”她福身行礼时,包袱角滑落半截旧帕子,绣着半朵未竟的并蒂莲,“半月前家父病逝,家母……也随他去了……”话音未落,泪珠己砸在青石板上,洇出深色痕迹。
顾晏州慌忙侧身避让,袖口扫过烛台,火苗猛地蹿高三寸。他见少女单衣透湿,肩头瑟缩如风中弱柳,忙解下自己那件半旧的竹青外袍递过去:“姑娘且披上,莫要着了风寒。”
柳梦璃却后退半步,泪眼盈盈地摇头:“请问公子是何人?我二姑姑住在这里,但她生得一女,你是……我姐的……”
“姑娘误会了,你二姑姑应该就是将房子住给我的老妇,我租房时听她听过,要去乡下女儿家中看顾外孙,所以将这间院子租给了我。”
柳梦璃的泪珠悬在睫上,颤了颤,终究坠入青石板缝隙,声音裹着浓重的鼻音:“公子可知我二姑姑去处?她……她可曾说过女儿家住何处?哪怕……哪怕是个模糊的方位……”
顾晏州望着少女眼中破碎的星光,喉结微动:“那日签契时,房东老妇只说女儿嫁去城西牛家巷,可牛家巷绵延三里,住户上百……不过她说每月初七会来收租,今天十五,姑娘不如找地方住上半月再来。¢s_o?k~a·n_s_h+u¨./c¨o-m′”
“我盘缠用尽,要去什么地方落脚才好……”女子身形晃了晃,似有些站不稳。
顾晏州望着少女脚边泥泞的绣鞋,想起自己初到京城时,也曾抱着包袱在朱雀大街迷了路,首到月上柳梢才寻到这处小院。他伸手虚引:“若姑娘不嫌简陋,不妨暂住西厢房。待下月房东收租时,再同她说明缘由……”
“当真?”柳梦璃猛地抬头,眸中惊惶化作星火般的亮光,旋即又黯淡下去,“可……可这于公子清誉有损……”
“清誉?”顾晏州轻笑一声,指尖拂过案头《论语》上“君子坦荡荡”的批注,“若因避嫌而见死不救,方是愧对圣贤书。”他转身推开西厢房门,月光如银纱倾泻而入,照见满室空荡,唯有窗下一张旧木榻,覆着薄薄的苇席。
他顿了顿,从袖中摸出三枚铜钱,“今日卖画所得尽在此处,明日你可拿去换身干衣,再买些热汤饼果腹。”
铜钱落在少女掌心,尚带着体温。
柳梦璃怔怔望着他,忽而破涕为笑,泪珠却滚得更凶:“公子这般心软,若遇着心术不正之人,怕是要被拆骨入腹……”她边笑边抹泪,发间那支木芙蓉簪子歪斜欲坠,露出簪头一道细微裂痕。
二人相对一笑。
柳梦璃跟在他身后,手指绞着衣带,忽而从袖中摸出个油纸包:“这是滁州特产的梅子糕,虽不名贵,却是我亲手所制……”她声音渐低,耳尖泛起胭脂色,“权当……权当谢公子收留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