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19世纪的伦敦(第2页)

 “顶尖学校?伯爵大人,您是打算送少爷去公学吗?” 

 虽说“公学”这个名字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是公办学校,但在英国,“公学”实则是对顶尖私立学校的统称。 

 它之所以被称作“公学”而非“私立学校”,是因为这里是上流阶层子弟汇聚一处学习的场所。 

 建校初期,它或许只是一所普通的学校,但如今大英帝国具有代表性的公学,大多都是无可比拟的顶尖名校。 

 这里不仅有普通上流阶层的子弟,甚至还有顶级贵族的后代在此接受教育。 

 “没错,伊顿、哈罗、温彻斯特都可以。不过要是非得选一个的话,我还是更倾向于伊顿。” 

 “您可能不太清楚伊顿公学每年招收新生的情况……少爷现在才开始系统学习,能考得上吗?说实话,我担心这只会给他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肯定会聘请家庭教师,也会听取他们的建议,不必过于担忧。要是家庭教师觉得亨利目前的程度还远远不够,我们再考虑其他学校。” 

 孩子抵达伦敦还不到一天,就开始探讨伊顿或者哈罗,确实有些操之过急了,但伯爵也是情难自抑。 

 当然,他也明白不能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所以绝对

不会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 

 但只要这孩子能够考入伊顿或哈罗公学,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即便周围有人反对,他也能更为轻松地将爵位传给孩子。 

 年近七十的老伯爵,一遍又一遍地默默祈祷,期望詹姆斯对儿子的评价所言非虚。 

 今日的葡萄酒似乎格外香醇,最终,喝光一瓶葡萄酒的伯爵,怀着人生中最为幸福的心情,安然上床入眠。 

 >>> 伦敦初印象 

 在伦敦生活了几日之后,亨利逐渐对这个时代的英国有了认知。 

 人们常常会用“工业革命时代”“资本主义正式开端”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然而,当真正置身于这历史的现场,才惊觉这些描述绝非夸张之辞。 

 毫不夸张地讲,昨天和今天的街景都可能截然不同,一切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变化。 

 大量的人口疯狂地涌入城市,道路在不断地扩建,基础设施也在持续地完善,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工作岗位如同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只要一睁眼,便能看到新的工厂拔地而起,城市之中到处都是忙碌的工人。 

 尽管现代人的记忆还历历在目,但对于在清国生活了数年的他而言,如今的伦敦简首就像是另一个世界。 

 “亨利少爷,这里是索霍区(soho),如今是平民区,大概算得上是现在伦敦附近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了。以前这里居住着许多贵族,可现在大部分都搬迁到象征上流社会的梅菲尔区(mayfair)了。” 

 “这里的人可真多啊。” 

 “这里也有不少素质欠佳的人,您可千万不要离开我身边。本来我们应当乘坐马车前往更为整洁的地方,可您非常渴望看一看城市的各个角落……” 

 “我日后要在这里生活,自然得亲眼瞧瞧这座城市究竟是什么模样。而且我在清国见过比这更糟糕的场景,无需担忧。” 

 这里到处都是音乐酒馆和剧院,还能瞥见妓女在其间穿梭,詹姆斯赶忙用身体挡住,不让亨利看到。 

 亨利如今的身体只是一个十岁的孩童,詹姆斯的反应着实有些夸张了,亨利不过是稍稍瞟了一眼而己。 

 “詹姆斯,你可知道现在伦敦的人口大概有多少吗?” 

 “人口增长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具体的数字不太确切。我之前看到过突破一百万的报道,如今可能己经达到一百五十万左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