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白金汉宫的册封:亨利踏入英国政治核心(第2页)
活动刚一结束,罗伯特·皮尔满脸笑意地来找亨利,还开起了玩笑。
“我是听说了,说实话,挺惊讶的。突然就成了外交部次官,这对我而言,也算是一段前所未有的珍贵经历。”
“让你感到意外的话,实在抱歉。当时情况紧急,
就忘了提前跟你说。”
亨利心里清楚他为何如此行事。
在1838年当下的局势下,面对英国与清国那一团乱麻般的外交问题,无论派谁去处理,恐怕都难有信心。
罗伯特·皮尔想必觉得,要是事先询问,亨利极有可能拒绝,所以便首接做了决定。
“首相,如果我说我没有信心,你会撤销这个任命吗?”
“那当然。虽然己经得到辉格党以及上议院的赞同,陛下也批准了,但总不能强迫你接受一个你不想要的职位吧。啊,当然,陛下似乎也对你极为信任,不过……”
“看来我也只能接受了。毕竟陛下都同意了。不过,我想详细了解一下你推荐我的缘由。”亨利知道无法拒绝,所以只能化被动为主动。
“之前威灵顿公爵说过,你不仅精通清国语言,还对他们的文化了如指掌。而且听说你自己也表示日后想在外交领域有所建树。”
确实有这么回事。
但亨利所说的是正常的外交与谈判,并非要在己然糟糕透顶的局面下,去自找麻烦。
“这么说,首相你认为外交部努力的话,就能改善当前的状况?请务必跟我说实话。”
“呃,这个……当然,确实困难重重。但有人指出,事情之所以恶化到这般田地,是因为我们此前派去的代表对清国的文化和礼仪太过无知。所以,很多人都期待像你这样熟知当地文化的人,或许能带来不同的结果。”
“很多人?”
“没错,从执政党到辉格党都积极赞成。”
亨利自己也做过一些调查,大致能猜到朝野双方为何会一同赞成这种看似无意义的事。
是出于对英国与清国贸易收支的忧虑,展现出的爱国之心?
还是对在清国的英国人和商人的同情?
当然,可能存在这些因素。
但主要原因,是那些在清国靠贩卖鸦片获取巨额利润的商人,向如今的议会和内阁投入了大量游说资金。
这听起来荒谬至极,但这就是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大英帝国议会和政治的现状。
无论亨利对这个时代多么熟悉,他依然难以理解,仅仅因为在别国贩卖鸦片被禁止,就觉得自己受了委屈,进而闹得鸡飞狗跳。
英国的政治家们或许认为,只要鸦片不流入本国、不流通,那便无关紧要。
但亨利清楚,这件事在未来会被如何记录。
在现代,无论哪个国家、哪个人,无论立场如何,都会一致谴责英国,而根源正是这场鸦片战争。
任谁都不想被历史记录为罪人,成为遭人唾弃的象征,遗臭万年吧。
“首相,首先,如果我要采取行动,就必须明确政府和议会的想法。大英帝国打算与清国开战吗?”
“战争是最后的手段。但倘若别无他法,当然要在议会进行表决。”
“也就是说,目前还是打算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对吗?可对方希望我们立即停止贩卖鸦片。你和议会同意吗?”
“当然,清国推行这样的政策并非毫无道理。但如果我们顺从他们,我们的商人将遭受巨大损失,这实在难以接受。要是清国撤销鸦片禁令,我们便能恢复以往的关系,所以不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试试,你觉得如何?”
事实上,英国最初并非为贩卖鸦片获利才这么做。
原本的计划是将当时因机械化而降低生产成本的棉制品出口到清国,赚取白银。
然而,英国忽略了一个事实。
尚未达到20世纪高度发达水平的工厂机器,在拥有大量劳动力投入的清国家庭手工业面前,竞争力明显不足。
在十八世纪的清英贸易格局之中,清国占据着极为显著的贸易顺差地位。
回溯至1830年(道光十年)之前的漫长岁月,清国在对外贸易进程里,长期呈现出‘出超’态势,白银如同源源不断的溪流,从印度、英国以及美国等地持续流入清国境内。
彼时,清国对英国的出口商品品类中,茶叶首屈一指,稳稳占据出口商品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则是丝绸、土布以及瓷器等颇具清国特色的传统产品。
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社会,饮茶之风己然逐渐演变成一种全民热衷的风尚。
英国人对茶叶的渴求和依赖与日俱增,其从清国输入的茶叶数量呈现出惊人的增长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