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白金汉宫的册封:亨利踏入英国政治核心(第3页)
自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起,英国从清国输入的茶叶量尚不足1600万英磅,可短短五十余年后,到了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这一数字便飙升至5700万英磅,增长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随着茶叶在英国市场的销量一路高歌猛进,英国政府针对茶叶征收的进口税也曾一度攀升至令人咋舌的100%。
高昂的税率如同一块磁石,吸引着众多不法商人投身茶叶走私活动,一时间,走私之风在英国茶叶贸易领域愈演愈烈。
为有效遏制这一乱象,英国政府于1784年果断出手,将茶叶进口税大幅降至12.5%。
即便如
此,清国茶叶依旧在英国财政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英国国库贡献了高达十分之一的收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英国纺织业重镇曼彻斯特的一位工厂主,曾满怀期待与憧憬地感慨道:“倘若每个清国人的衬衣下摆能够加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恐怕得连续忙碌上数十年之久!真希望能够早日打破那道贸易壁垒啊。”
彼时,英国刚刚完成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业革命,国内工业生产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极大提升,迫切需要一个规模庞大、潜力无限的市场作为其工业产品的输出地。
而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清国,恰恰在各方面都完美契合了英国的这一需求,自然而然地成为英国眼中极具吸引力的目标市场。
在早期对华贸易过程中,英国向清国输出的货物种类繁多,涵盖了毛织品、金属制品、钟表、玻璃等工业制成品,同时还有来自印度的棉花以及棉织品等。
然而,当时清国社会广泛存在着男耕女织的农村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高度自给自足,民众对于外部商品的依赖程度极低。
这一特性使得英国商品在清国市场上西处碰壁,难以找到立足之地。
以1827年(道光七年)之前为例,英国曾多次尝试在广州销售本国的印花布、剪绒以及天鹅绒等商品,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亏损幅度超过60%;1826年(道光六年),英国输入清国的棉布同样遭遇滑铁卢,亏损幅度也在10%左右。
在这样的困境下,英商为了获取心仪的清国茶叶,往往别无选择,只能无奈地动用白银进行购买。
彼时,东印度公司驶往清国的船舶,其装载货物的构成也颇为独特。
通常情况下,船上90%至98%的空间被黄金所占据,而真正用于贸易的商品所占比例则不足10%。
在1781 - 1790年(乾隆西十六年至五十五年)这短短十年间,流入清国的白银数量便高达1640万两;
到了1800 - 1810年(嘉庆五年至十五年),这一数字更是飙升至2600万两。
在十八世纪前期的清英贸易中,英国向清国出口货物的价值,常常连其进口白银数量的十分之一都达不到。
在当时欧洲盛行重商主义、极度重视现金储备的大背景下,英国人普遍认为这种贸易状况无疑是国家财富的巨大损失,内心的忧虑与不满与日俱增。
步入十九世纪之前,英国在对华贸易方面始终深陷巨额逆差(即“入超”)的泥沼而难以自拔。
一方面,英国自18世纪起便开始推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国则长期以白银作为主要货币。
由于清英之间的所有贸易往来都需以银两进行折算,英国不得不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用于对华贸易。
在这一金银买卖的过程中,英国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承受了巨大的利润损失。
另一方面,在税率方面,清国对英国进口货物所征收的税率高达20%,这己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更为糟糕的是,海关官僚群体中存在的腐败和贪婪现象极为严重,除了法定税率之外,各种名目的额外费用层出不穷,且金额难以预估。
这一系列因素令英国在对清贸易中倍感压力,内心的不满情绪也愈发强烈。
此外,为了进一步拓展对华贸易规模,从十八世纪中叶起,洋商便开始向清国行商放高利贷。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行商由于借贷金额过大,最终无力偿还债务,导致“商欠”事件频繁发生。
而且,这些欠款的数额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这一状况引发了英商的强烈不满,双方之间的纠纷不断升级,使得原本就错综复杂的清英矛盾变得愈发尖锐,犹如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