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林则徐临危受命:肩负禁烟重任赴广东(第3页)

 “钦差大臣”这一职位,意味着林则徐被皇帝赋予了处理特定事务的全权。 

 然而,即便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权力,林则徐的心情却并不轻松。 

 他深知前路荆棘密布,每一步都关乎国家兴衰。 

 那些贩卖和吸食鸦片的家伙固然可恶,但英吉利国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强国。 

 根据到目前为止与英国进行贸易的商人以及传来的信息,在西方的蛮夷之国中,英夷无疑拥有着强大的实力。 

 不过,不管怎么说,那些英夷现在派了外交大使过来,远道而来理当见一面,如能谈妥最好,谈不妥则以雷霆手段收拾这些蛮夷。 

 只是,万一那些英夷真的发动战争怎么办? 

 虽然清国不太可能会输给西方的蛮夷,但如今的清国也并非处于可以从容应对长期战争的状态。 

 战争本身就是一种负担,如果遭受比预期更大的损失,那么总督很可能会被追究外交失败的责任。 

 恰在此时,亨利做为派华大使来到了广州。 

 英国派来了外交大使,这无疑是他们认真对待此事的信号。 

 “英吉利国之代表,当真有

意与我方会面?” 

 “回禀大人,正是如此。彼一首恳请能得机缘,与总督大人您商议日后之贸易及外交方略。” 

 “只是,那大使果真是英吉利国之高官?听闻其年纪甚轻。” 

 “据闻此人不独出身英吉利贵族,且任职于外交部,官居外交大臣之位,乃极为显要之职。我方并无统管所有外交事宜之专设衙门,是以实难做一一对应之比较。然以彼官职论,至少亦当与我朝礼部尚书或理藩院尚书之位相当吧。” 

 清朝在近代以前并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因当时清廷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承认与西周国家的平等关系。 

 清朝的外交按照对象的不同,分由礼部、理藩院、内务府与公行制度负担外交事务。 

 六部的礼部负责对日本、朝鲜、琉球与东南亚各国外交或朝贡事务,以维系朝贡体制。 

 理藩院负责交涉东亚内陆如内外蒙古、准噶尔、西藏、俄罗斯帝国等事务,主要防止边患形成。 

 其编制与六部基本相同,官员大多由满族、蒙古族人担任,汉人只能担任堂主事、校正官等少数官职。 

 内务府除管理本身内廷事务,也管理欧洲来华传教士、宗教使节团的事务以及国外贸易的传运征收特别税。 

 公行制度负责西洋各国如葡萄牙、荷兰、英国等贸易关系(在清朝来看仍为朝贡),限制于广州一地,又称广州制度。 

 彼时,于广州开展的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活动中,相关外交事务均由当地总督分别处置。 

 此番英吉利大使前来,亦循此例。 

 不管将其视作礼部尚书、理藩院尚书,亦或是总督之流,总之来者相当于一品大员这般顶级高官,前来与大清方面展开谈判。 

 况且,此人自乘船需半年方能抵达的遥远异国而来,如此,无论如何都不能拒绝会面。 

 不知道对方抱有怎样的目的,先见一见也未必是个坏选择。 

 反正这里是清国,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处理得当,说不定还能慢慢说服他让英吉利放弃鸦片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