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虎门销烟(第2页)
这一评价,无疑是对林则徐及清国销烟行动的高度赞誉,也让虎门销烟这一伟大事件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清国政府坚决禁烟的决心,也向世界宣告了清国人民对鸦片的深恶痛绝。
林则徐的禁烟行动,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当时被鸦片阴霾笼罩的清国大地,也成为了清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里程碑。
广州城议事厅内,气氛凝重。
钦差大臣林则徐正与一众官员商议海防之事。
“大人,依卑职看,那英吉利不过弹丸小国,其兵船笨重,吃水深数丈,在我沿海口内定是运掉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便动弹不得。” 一位官员自信满满地说道。
林则徐微微点头,接过话茬:“此言不虚,吾仔细观察外情,那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我中华。从前律劳卑冒昧一进虎门,旋即惊吓破胆,回澳身死,便是明证。且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其腿足裹缠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 众人纷纷附和,脸上满是对英军的轻视。
“大人,还有那茶叶大黄,乃我中华独有,禁不出洋,己能立制诸夷之命。” 另一位官员补充道。
林则徐眼神坚定,“正是如此,对英人定要采取强硬姿态。”
8 月 15 日,林则徐采取了进一步行动。
他下令封锁澳门,禁止向英国人提供食物,并下令清国仆人离开英国雇主。
他对下属说道:“这些夷人祸害我中华,必须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让他们知道我大清的威严不可侵犯!”
8 月 17 日,林则徐在澳门下驱逐令,不准英国人逗留。
8 月下旬,亨利和查理·义律以及岛上的英国人无奈之下转往香港及附近海面的英国船只上居住。
>>>九龙海战
1839 年 9 月 4 日,骄阳似火,海面如镜,却暗藏汹涌。
查理?义律乘坐着装备 14 门大炮且满载粮食的独桅纵帆船 “路易莎号”,威风凛凛地驶向九龙。
同行的还有配备 6 门大炮的双桅纵帆船 “pearl” 号,以及仅有 1 门大炮但气势不凡的 “窝拉疑号” 巡防舰。
三艘船只如三头海上巨兽,劈开波浪,缓缓靠近。
抵达九龙海域后,他们迎面碰上了三艘清廷船只。
这三艘清廷船犹如忠诚的卫士,坚定地横在英国人面前,意图阻止查理?义律等人获得粮食补给。
查理?义律见状,眉头一皱,当即派翻译员郭士立乘坐小船,前往清廷船只交涉。
郭士立站在小船上,心中满是对英国人利益的维护。
来到清廷船边,郭士立大声要求清廷官员允许商家向英国人供应食品。
清廷船上的官员一脸无奈,诚恳地表示自己并无权力允许商家对英国人出售食品,但承诺会将英国人的诉求如实向上级报告。
郭士立听后,脸上闪过一丝不悦,他觉得清廷官员的态度太过敷衍,这不过是在拖延时间。
随后,清廷官员将郭士立带到了另一艘船前,船上站着满清官员赖恩爵。
郭士立再次严肃地阐明英国人要求解除食品禁运的诉求,他语气强硬地说道:
“如果清廷不同意解除禁运,我们绝不会撤离。”
赖恩爵神色平静,只是静静地听着。
不久,清廷士兵下船,表示要前往附近的要塞将英国人的诉求转交给上级。
在清廷要求英方提供所需物资的信息后,郭士立略作思考,便写了一份清单递了过去。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郭士立被告知当局依旧禁止英国人购买粮食,只是会向英国人提供紧急需要的物资。
郭士立心中大怒,他认定这是清廷的 “花招”,认为他们只是想借此腾出时间来设防。
在清廷官员拖延了五六个小时之后,查理?义律按捺不住,带着一群人强行购买了粮食。
可还没等他们高兴多久,清廷官员就要求他们归还粮食。
查理?义律听到这个消息,瞬间怒不可遏,他的脸涨得通红,双眼仿佛要喷出火来。
下午 2 点,查理?义律再也无法克制自己的愤怒,他站在 “路易莎
号” 的甲板上,对着清廷官员大声警告道:
“如果在半小时内未收到任何粮食,我们就会击沉你们的船只!” 他的声音在海面上回荡,充满了威胁的意味。
当最后通牒的时限己过,却依旧没有任何结果时,亨利?史密夫果断下令:“开火!” 随着一声令下,“窝拉疑号” 巡防舰上的大炮率先发出怒吼,炮弹如流星般划过天空,朝着清廷船只飞去。
下午 3:45,岸边的英国炮台也加入了战斗。
炮弹呼啸着飞向清廷帆船,海面上顿时硝烟弥漫,爆炸声震耳欲聋。
“路易莎号” 更是火力全开,到下午 4:30,己经发射了 104 发炮弹。
一时间,海面上火光冲天,海浪被爆炸激起数丈高,清廷船只在炮火的攻击下摇摇欲坠。
但战斗进行到激烈处,英军突然遭遇弹药不足的困境。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暂且撤退。
清廷船只抓住机会,如饿狼扑食一般,朝着撤退的英国船只追赶而去。
好在英军迅速补充了弹药,英国船只再次返回战场,重新投入战斗。
与此同时,英国的增援部队也及时赶到,其中包括由约瑟夫?亚伯拉罕?道格拉斯上尉指挥的东印度商船 “Cambridge” 号。
这使得英军的实力大增,清廷船只见状,只能暂时撤退到先前的位置,战斗陷入了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