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虎门销烟(第3页)

 随着夜幕降临,海面渐渐被黑暗笼罩,双方都己疲惫不堪,这才结束了这场激烈的交战。 

 第二天早上,清廷船只撤离,查理?义律也没有选择继续冲突。 

 此次小规模战斗,共有 3 名英国人受伤。清廷海军报告称有 2 名己方人员被杀,6 人受伤。 

 傍晚,查理?义律和亨利?史密夫在 “路易莎号” 上讨论后续行动。 

 查理?义律情绪激动,主张进一步击沉清廷船只,并准备在第二天部署人员进攻炮台。 

 但亨利?史密夫却冷静地分析道:“袭击将摧毁村庄,给无辜居民造成巨大的伤害和刺激,我们需谨慎行事。” 

 英国人在这次小规模冲突后,虽然开始能够购买粮食,但价格却比以往略高。 

 而清廷指挥官赖恩爵为了邀功,竟发出捷报,声称击沉了一艘英国两桅舰船,并造成英方至少 40 至 50 人的伤亡,与事实真相大相径庭 。 

 9 月下旬,查理·义律返回澳门,与澳门同知蒋立昂会商。 

 “蒋大人,我国的趸船现无鸦片,我自愿请人前往搜查,如经查出,货物没收,烟商驱逐,由在粤英商共行出结,领事盖印连签。” 

 蒋立昂将此事上奏道光帝,道光帝批复:“既有焚货焚人之举,则无需再示以柔弱。” 

 >>>前哨战爆发 

 1839 年 10 月 15 日,英船 “thomas Coutts” 无视查理·义律拒绝代表英商具结的命令,擅自驶入黄埔具结贸易,商船 “当啷” 也准备跟进。 

 林则徐得知后,以为英商己经屈服,便决定采取强硬态度。 

 他下令:“停泊在外海的船只,3 日内必须入港,或者驶返本国,否则纵火烧毁,绝不留情!” 

 11 月 2 日,窝拉疑号舰长史密斯与查理·义律率两艘军舰,驶至虎门口外的穿鼻岛进行封锁,企图制止英国船只入港。 

 随后,他们投书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信中写道:“关将军,不得火烧英国船只,并且准许英国人上岸居住,否则后果自负!” 

 11 月 3 日上午,关天培毫不畏惧,率领 29 只兵船驶向英舰。 

 史密斯站在军舰上,对着清兵船大声喊道:“立刻后退,否则开炮了!” 关天培毫不退缩,高声回应:“你们这些夷人,在我大清海域肆意妄为,今日定要给你们点教训!” 史密斯见清兵船没有后退的意思,恼羞成怒,下令开炮。 

 广东虎门瞬间硝烟弥漫,穿鼻之战爆发。 

 英舰“窝拉疑”号凶相毕露,其右舷的榴弹炮喷吐着狰狞火舌,朝着仅五十五码外的清军军舰疯狂倾泻弹药。 

 刹那间,一艘清军火船在这猛烈炮击下,如纸糊般迅速沉没,激起冲天的水花与残骸。 

 另一艘清军帆船更是惨遭厄运,其弹药库被精准射中,瞬间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火光裹挟着浓烟冲天而起,船身剧烈颤抖,随后陷入熊熊火海。 

 反观清军军舰,其上的十八磅实心弹炮在慌乱中未能完成平射,射出的炮弹虽呼啸而去,却仅仅擦过英舰“窝拉疑”号的主桅,击损了几片船帆,未能给予致命一击。 

 在“窝拉疑”号的持续猛攻下,三艘清军火船接连被击沉,另有多艘船只船身千疮百孔,受损严重。 

 眼见局势危急,清军舰队无奈选择掉头撤离战场,唯有关天培所坐镇的旗舰,宛如一座巍峨不屈的堡垒,毅然决然地留在原地,顽强地继续还击。 

 义律站在指挥台上,审视着关天培的旗舰,心中暗自思忖,认为该舰虽在顽强

抵抗,但己难以对英军构成实质性的重大威胁。 

 于是,他果断下达指令,命“窝拉疑”号船长亨利·史密斯停止炮击。 

 在双方剑拔弩张、僵持对峙了整整半个小时后,关天培的旗舰己伤痕累累,舰体被七发榴弹炮击中,右舷被炸开两个骇人的大洞,海水不断涌入。 

 在这种艰难处境下,关天培无奈下达撤退命令,指挥旗舰缓缓驶离战场。 

 与此同时,英军也停止追击,开始回航。 

 此役,“窝拉疑”号主桅严重受损,摇摇欲坠,舱楼被打得七零八落,大帆更是千疮百孔,宛如破碎的旗帜在风中飘摇。 

 英船“海阿新”号也未能幸免,被一枚十二磅炮击中,船身摇晃,帆索断裂,船帆松脱耷拉下来。 

 据推测,英军中有一名水手在战斗中伤重不治。 

 而清军方面,伤亡更为惨重,船员15人不幸罹难,30多人身负重伤,关天培本人左手也被炮弹碎片炸伤,但其坚毅不屈的身影,却永远地镌刻在了这场海战的历史记忆之中 。 

 皇家撒克逊号继续驶向广州,义律返回澳门。 

 穿鼻海战后。 

 林则徐向众人宣告:“此战我军大胜,英舰败逃,不值追剿,吾等还获夷兵落海之帽三十一顶。” 

 之后,1839年11月4日、8日、10日,根据林则徐的奏报,清兵与英船有六次小的战斗,但从英军的记录来看并没有英军参战的迹象。 

 1840 年 1 月 5 日,道光皇帝看重林则徐在禁烟及与英斗争中的表现,加任其为两广总督,以便更好地贯彻对英国政策。 

 林则徐接任后,专门断绝英国贸易,严格执行经济封锁,根绝英国船只一切接济,尤其严控食物、饮水供应。 

 同日,道光帝下旨断绝与英格兰的贸易,禁止一切英国船只进口,并将其尽行驱逐出口,还严禁他国商人私代英商带运货物。 

 至此,清英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