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广州和谈(第3页)
亨利耐心的说道:“琦善大人,作为个人立场我可以理解您,但在其位谋其政,我们分属两国都有各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这是国家的意思,不是我们个人能够改变的。落后就要挨打,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所以如果你们不甘心那就改变,中国不是有句俗话,师夷长技以制夷吗?否则即使没有我们英国还有其它的西方列强,那时你们怎么办?也像这样乞怜求和吗?所以事实摆在眼前,你也不要试图拖延时间,你们大清如今的军事力量,在我们大英帝国面前不堪一击。大角、沙角之战就是最好的证明,若你们再执迷不悟,接下来的战争,你们将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草约之事,没有商量的余地!你们必须认清现实,接受我们的条件,否则今天发生的事,未来还会不断发生!” 亨利一边说,一边站起身来,在客厅中来回踱步。
琦善长叹一声,无奈地低下头,心中满是苦涩与无奈。
他知道,这场谈判注定艰难无比,而他夹在朝廷与英军之间,犹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不知该何去何从。
2 月 10 日,双方再次会晤。
谈判室内,气氛依旧紧张压抑。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双方约定在十天后签字。
可此时琦善己经接到了上谕。
他看着手中的上谕,心中五味杂陈。
到了十天后的 2 月 20 日,琦善无奈之下,只好称病,不再与亨利会面。
他躲在府邸中,心中暗自思索着接下来的应对之策,然而,局势却如脱缰的野马,朝着愈发失控的方向发展。
广州和谈后,定海英军营地内,士兵们忙碌地收拾着行囊。
在指挥官的号令下,定海英军陆续调往广州。
他们登上战船,缓缓驶离定海,向着广州方向进发,定海的百姓们望着远去的英军战船,心中既有解脱,又充满了对未来局势的担忧。
2 月 24 日,英军在舟山的营地内,指挥官下达了撤离的命令。
英军士兵们拆除营帐,将物资装上战船,随后主动撤离舟山,撤往广州一带。
舟山的天空中,弥漫着一股复杂的气息,百姓们看着英军离去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
伊里布得知英军撤离的消息后,在军营中经过一番权衡,最终决定释放安突德等十八名英俘。
他希望通过此举,能够缓解双方的紧张关系,为接下来的局势发展带来一丝转机。
2 月 27 日,裕谦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军队进抵镇海。
他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眼神坚定。
随后,他派遣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带兵由镇海进驻定海。
三位总兵领命后,迅速整顿军队,朝着定海进发。
他们抵达定海后,立即着手重建防务,在这片刚刚经历战火洗礼的土地上,重新筑起了一道抵御外敌的防线。
>>>第二阶段
清英双方且谈且战,局势胶着。
英军凭借着坚船利炮,不断侵扰沿海地区,清政府虽奋力抵抗,却也在军事上节节败退。
首至 1841 年 1 月 20 日,在英军的军事压力与亨利的威逼利诱下,琦善最终与亨利达成了一份秘密协议,史称《穿鼻草约》。
然而,这份协议签订得极为仓促,且琦善并未得到清政府的正式授权。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海军舰队气势汹汹地驶至香港的水坑口。
英军指挥官站在船头,高举手中的旗帜,大声下令:“全体登陆,升旗!从今日起,这里将是大英帝国的共治区!”
随后,英军士兵们如狼似虎地冲上岸,在水坑口插上了英国国旗,亨利则发布公告,宣称香港己成为英国和清国的共治区。
同年 6 月,亨利为了让香港能迅速发展起来,加快工业化进程,开始分段出售香港的土地,类似21世纪的招商引资。
他站在一处高台上,对着台下一群来自英国的商人说道:“香港这片土地,未来将充满无限商机,诸位若能在此购地定居,必定能赚得盆满钵满。”
于是,一些英国商人纷纷响应,香港开始有了大量的移民居留。
然而,这份《穿鼻草约》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两国政府间引发了巨大的波澜。
清政府得知割地之事后,朝堂之上一片哗然。
道光皇帝怒不可遏,猛地一
拍龙椅,大声喝道:“割地求和,成何体统!琦善这等庸臣,竟敢擅自做主,辱我大清国威,即刻将他撤职,押至北京查办!” 满朝文武大臣也纷纷附和,痛斥琦善的卖国行径。
但英国对香港的非法占领己成既定事实,这也为后续两国间更为激烈的冲突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