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厦门之战

 >>> 

 1841年5月27日,广州城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免费看书就搜:我的书城网 衙门内,奕山、隆文、杨芳、阿精阿、祁贡、怡良几人围坐在一起,面色凝重,仿佛每个人的肩头都压着千斤重担。 

 奕山眉头紧锁,满脸愁容,长叹一声,率先打破了沉默: 

 “如今这局势,实在是棘手万分。英军己然兵临城下,咱们若不妥协让步,广州城怕是危在旦夕,百姓也将遭受生灵涂炭之苦啊。”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无奈与疲惫。 

 隆文一脸无奈,微微摇头,应道: 

 “是啊,可这一妥协,日后如何向朝廷交代?咱们身为朝廷命官,肩负着守土之责,如此轻易地退让,恐遭世人诟病,背上千古骂名。” 

 隆文的话语中,既有对朝廷的忠诚,又有对当下困境的无力感。 

 杨芳猛地拍了下桌子,发出“砰”的一声巨响,打破了屋内沉闷的气氛,说道: 

 “现在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当务之急是先保住广州城,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若是广州城破,一切都将化为乌有,到那时,我们更无法向朝廷和百姓交代。” 

 杨芳的语气坚定,他深知此刻必须做出艰难的抉择。 

 经过一番激烈的商议,众人最终决定联衔公文,授权广州知府余保纯与亨利订立停战协定《广州和约》。 

 这份和约规定:奕山、隆文、杨芳在6天内率兵出城,退至广州城外200里驻扎,远离战火纷飞的广州城; 

 7天内缴出赎城费600万元,这无疑是一笔巨额款项,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还要赔偿商馆被劫焚和先前林则徐误烧西班牙船的损失,这两项赔偿更是让清政府雪上加霜; 

 清方如期付款后,英军退出虎门口外,暂时解除对广州城的威胁。 

 奕山率部撤离广州的同时,还打起了广州商家的主意。 

 他把怡和行行主伍崇曜叫到跟前,神色冷峻,冷冷地说: 

 “如今朝廷有难,国家正处于危难关头,你作为广州商界的头面人物,富甲一方,得为朝廷分忧啊。这赎城费600万银元,你就出80万吧。” 

 奕山的话语不容置疑,仿佛给伍崇曜下达了一道不可违抗的命令。 

 伍崇曜心中虽有万般不愿,如同被千万根针扎着一般,但在奕山的威严之下,也不敢违抗,只能苦着脸,无奈地应道: 

 “大人吩咐,小人自当尽力。” 

 伍崇曜心里清楚,这80万银元,几乎是他多年来辛苦积攒的大半家业,但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和生意,也只能忍痛割爱。 

 5月31日,中方在巨大的压力下,己将赔款全部付清。 

 随后,英军按照和约的约定,全部撤走。 

 广州城暂时恢复了平静,但这份平静却充满了屈辱和苦涩。 

 广州和约订立翌日,奕山便下令禁止官兵、乡勇和水勇妄生事端、拘拿外商。 

 他深知,此刻的广州城己经脆弱不堪,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新的危机。 

 可这《广州和约》的条款,几乎等同于完全投降,奕山心里清楚得很,如此屈辱的和约,若如实上奏朝廷,必将惹来杀身之祸。 

 于是,他决定捏造谎言,对朝廷进行欺瞒。 

 6月4日,即和约达成第9天,奕山在书房中,对着拟好的奏折反复斟酌。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和不安,手中的毛笔在纸上轻轻颤抖。 

 身边的师爷小心翼翼地问: 

 “大人,这奏折如此写法,能瞒得过皇上吗?” 

 师爷的声音中也带着一丝担忧,毕竟欺君之罪是要掉脑袋的。 

 奕山瞪了师爷一眼,仿佛在责怪他的多嘴,说: 

 “不这么写,难道如实上奏,等着抄家灭灭族吗?就按我说的,汉奸帮助英军占领广州城北炮台后,城内居民投书清方请求保全民命;英人‘免冠作礼、兵杖投地’前来诉苦,声称其因省河两岸清军炮击以致无法传话,因此‘求大将军转恳大皇帝开恩,追完商欠,俯准通商,(英人)立即退出虎门、交还各炮台,不敢滋事’;再写咱们考虑到虎门藩篱尽失,不如先同意英人的请求,使其退出虎门口外,再加强防守;至于这600万赎城费,就改称是行商的‘商欠’,说广东当局只是为行商们暂行垫付部分款项;还有退驻广州城外,就说是为了弹压土匪,且天热雨多,亦不得不择地安营。” 

 奕山一边说,一边比划着,仿佛在给自己打气,坚信自己的谎言能够骗过朝廷。 

 师爷连忙点头,将这些话一一记录下来。 

 他知道,此刻自己只能听从奕山的安排,否则也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18日,道光帝在紫禁城养心殿内,正襟危坐,神色专注地看完奕山的奏折。 

 他的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对奏折中的内容有些疑惑,但最终还是拿起朱笔,写下上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