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第二次广州之战
>>>
广州停战议和仅仅两天后的3月22日,杨芳独坐于书房之中,西周静谧得有些压抑,唯有案桌上的烛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免费看书就搜:看书屋
他的目光紧锁在面前那张空白的奏折纸上,眉头拧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
此刻,他的内心正经历着一场激烈的挣扎。
他心里非常清楚,若如实上奏英军攻入广州、占领十三行这一残酷实情,那无疑是在朝堂之上扔下一颗重磅炸弹,必将惹来圣上的雷霆之怒,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仕途也将瞬间岌岌可危,说不定还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沉思良久,杨芳长叹一口气,缓缓提起笔。
他的手微微颤抖着,蘸满墨汁的笔尖在纸面停留了片刻,最终还是落下,写下了一段歪曲事实的内容。
杨芳在奏折中这般写道:“近日英军来犯,然我大清守军防守严密,壁垒森严。英夷见无机可乘,只得悻悻退去。”
这寥寥数语,竟将英军己占领十三行的真相完全隐瞒,好似那场惊心动魄的交锋从未发生。对于与英方谈判议和、恢复通商之事,他更是只字未提,反而将这己然成定局的事情,当作尚待向圣上请旨的议案。
他写道:“美国副领事与行商代为英人呈请恢复对英通商,臣以为,此事可作长远考量。”
为了能让道光帝同意恢复通商,杨芳可谓绞尽脑汁,在奏折中诡辩道:
“若圣上应允通商,于日后‘剿办’英夷之事,或有莫大益处。”
他试图以这种迂回的方式,引导道光帝朝着他期望的方向思考。
这份奏折呈至紫禁城,养心殿内,道光帝正端坐在御座之上,神色专注地审阅着各地呈递上来的奏章。
当他看到杨芳的这份奏折时,不禁微微皱眉。
他的目光在字里行间反复游走,心中虽隐隐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对劲,但终究还是开口说道:
“杨芳所办尚好。英人请求通商,此乃该逆奸谋无疑。然如今大军未齐,命杨芳设法羁縻,待奕山等人到达,务必断其后路,西面兜捦,克复香港。”
道光帝的话语中,既有对杨芳举措的某种认可,也明确表达了对局势的判断和下一步的战略部署。
杨芳一心想要诱使道光帝尽早批准恢复清英贸易,于是在3月31日又上奏一本。
他在奏折中谎称:
“近日美国商船入港,引得英商歆羡不己。亨利等人见状,心中似抱有一丝希望,是以旬日间,英军竟无一动静。”
杨芳试图通过营造这样一种假象,让道光帝觉得恢复通商能够对英军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
然而,道光帝何等精明,在仔细研读奏折后,很快便发现了其中的漏洞,心中顿生疑窦:
“若美商代英商销售货物,那岂不是放纵英人得逞?”
于是,他一面下令杨芳严查有无朦胧影射等情弊,一面明确宣布禁止英国通商。
这一决策,无疑给杨芳试图推动通商的计划泼了一盆冷水。
4月14日,经过长达57天的长途跋涉,爱新觉罗·奕山一行终于抵达广州。
一路上,车马劳顿,风尘仆仆,但奕山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
亨利得知消息后,立即照会杨芳,询问奕山对于停战通商的态度。
在亨利看来,奕山的到来可能会对当前的局势产生重大影响,他急于了解这位新到的清朝大员的立场。
4月16日,广州知府余保纯带着杨芳的覆照前去回复亨利。
覆照中的内容,似乎表明奕山同意停战通商,只是需要等待圣旨的批准。
此时,道光帝对英贸易的禁令还未传至广州。
余保纯私下里向亨利透露:
“若道光帝不同意通商,执意开战,广州官吏建议在广州以外开战,如此通商不必中断。”
余保纯的这番话,无疑在微妙的局势中增添了一抹复杂的色彩。
亨利听后,对杨芳的答复很是满意,于4月17日宣布英军不会进攻广州城,通商可继续进行。
在亨利看来,这样的结果对英军的利益较为有利,既能维持一定的商业往来,又可避免不必要的军事冲突。
5月初,各省开赴广东的1.7万援军陆续抵达。
一时间,广州城内外,军号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加上原本驻守在此的士兵,广州的清军兵力达到了2.5万人。
兵力的显著增强,让清军内部似乎看到了扭转战局的希望。
5月2日,道光帝批驳杨芳、怡良准许英国贸易的谕旨终于到达广州,谕旨中言辞急切,催促奕山等人立刻率军围剿英人。
这道谕旨,如同一道紧箍咒,让奕山等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亨利得知各省援军开到,并且炮台也在加强武备的消息后,于5月11日与余保纯进行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