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第二次广州之战(第2页)
会谈室内,气氛紧张而压抑。
亨利面色冷峻,眼
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他要求中方裁撤各省军备,并让奕山等人给出覆照。
在亨利看来,清军的这些举动无疑是对英军的一种威胁,他试图通过这样的要求,削弱清军的防御力量。
第二天,亨利见迟迟未收到答复,心中的不满愈发强烈,便毅然离开广州前往澳门。
他心中认定奕山等人必定会开战,于是决定先发制人,为英军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
5月17日,英军开始行动,浩浩荡荡的舰队向着广州开进,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18日,亨利抵达广州十三行,迅速部署结束通商以及撤离侨民的工作。
他深知,战争一旦爆发,这里将成为一片战火纷飞的战场,必须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1841年5月24日,广州城上空阴云密布,仿佛一块巨大的黑色幕布,沉甸甸地压在人们的心头。
大战一触即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息。
按照奕山的奏折所说,他原本定于5月10日发兵,只因天雨缘故而延期。
然而,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存疑,不少人猜测其中或许另有隐情。
5月20日,奕山得知亨利下令进攻广州,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他的心头。
他竟未与杨芳商量,便在第二天仓卒下令进攻。
杨芳听闻这个消息,大惊失色,忍不住脱口而出:
“如此仓促行事,败局己定啊!”
杨芳深知,在没有充分准备和周密部署的情况下贸然进攻,无疑是以卵击石,必将给清军带来惨重的损失。
自5月21日深夜至22日的战事,清英双方的记载截然不同,又一次上演了戏剧性的双标场景,仿佛两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 英方记载
5月21日晚,多艘英舰静静地停泊在十三行水域,宛如潜伏在黑暗中的巨兽,蓄势待发。
突然,百余只用铁链相连的火船从上游如猛兽般冲下,划破了平静的水面,后方还跟着载着清军的兵船,清军显然是准备登舰与英军厮杀。
第一批火船径首朝着英舰冲去,气势汹汹,西炮台的清军也开炮轰击英舰,一时间,炮声轰鸣,火光西溅。
但英舰凭借着灵活的机动性,巧妙地避开了这些火船,随即开炮还击西炮台。
炮弹如流星般划过夜空,精准地落在西炮台,引发阵阵爆炸。
第二批火船的攻击同样未能奏效,反而被水流冲往河岸,引发岸上大火。
熊熊大火照亮了夜空,映出了清军士兵们慌乱的身影。
后方的清军见势不妙,纷纷逃散,原本整齐的队伍瞬间变得混乱不堪。
英舰为了安全起见,向凤凰岗一带水域转移。
在当晚的交战中,清军的火攻完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不过西炮台的火炮倒是击中了数艘英舰,造成了一些损伤。
英舰上的士兵们在炮火中穿梭,紧张地进行着抢修和防御工作。
22日,英舰全力出击,犹如愤怒的雄狮,向着西炮台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西炮台在英舰密集的炮火下,渐渐失去了抵抗能力。
坚固的炮台墙体被炮弹炸开一个个缺口,清军的火炮一门接一门地被摧毁,士兵们死伤惨重。
英舰趁机溯江而上,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击毁清军的保障炮台和其他战船数十艘。
江面上,漂浮着破碎的船板、士兵的尸体,一片凄惨景象。
>>> 清方记载
奕山在奏称中描述得极为精彩,仿佛清军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他写道:“5月21日晚,我大清清军分路同时进攻。弁勇们英勇无畏,伏身水下,首扑英舰船底。他们以长钩钩住船只,抛掷火弹火球火箭喷筒。一时间,英舰被烧得火焰冲天,逆夷号呼之声远闻数里。当晚,清军在十三行和猎德一带水域,烧毁多艘英国大兵船、三板船,逆夷被击及溺水死者不计其数。”
奕山的描述中,清军仿佛天兵天将下凡,打得英军毫无还手之力。
“22日,英军进攻西炮台,我清军将士固守阵地,炮台‘未被攻坏’。英舰上溯窥伺,清军奋起反击,击沉一艘英船,迫其返回。清军仅有零星几只兵船被烧,其余均未受损。”
奕山将清军描绘成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对清军的损失轻描淡写,对英军的打击却夸大其词。
1841年5月23日,英军舰船仿若狡黠且凶狠的恶兽,分别于广州西南的凤凰岗以及广州以东的黄埔悄然集结。
凤凰岗处,英舰隐于粼粼波光之中,似在黑暗中蛰伏的刺客,等待着最佳的出击时机;
黄埔一带,舰船如潜伏在草丛里的猎豹,蓄势待发,两者遥相呼应,准备对广州发动致命的钳形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