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签订合约
>>>
1842年8月,清军在英军那如狂风暴雨般凌厉的攻势下,毫无招架之力,节节败退,恰似秋风中瑟瑟发抖、摇摇欲坠的残败落叶。英军则如同一股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黑色潮水,浩浩荡荡地首逼南京城下。
一时间,南京城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陷入了一片深深的恐惧与绝望之中。城中百姓们人心惶惶,街头巷尾弥漫着不安的气息,他们对未知的命运充满了深深的忧虑,眼神中满是惶恐与无助。
两江总督牛鉴的府邸内,气氛压抑得近乎窒息,仿佛空气都凝固了一般。牛鉴面色苍白如纸,毫无血色,眉头紧紧蹙成一个深深的“川”字,仿佛能夹死一只苍蝇。
他在书房中焦急地来回不停地踱步,沉重的脚步声在寂静的房间里回荡,地板被他踩得嘎吱作响。
他的幕僚小心翼翼地侍立一旁,神色同样紧张不安,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犹豫再三,才小心翼翼地开口道:
“大人,如今英军己然兵临城下,局势危如累卵,犹如千钧一发,这可究竟该如何是好啊?”幕僚的声音微微颤抖,充满了焦虑与恐惧。
牛鉴听闻,脚步猛地一顿,整个人仿佛被定住了一般,随后重重地长叹一声,那声音仿佛从灵魂深处发出,充满了无尽的无奈与绝望:
“唉,眼下清军连番战败,士气低落得如同沉入谷底,兵力疲敝不堪,恰似风中残烛,实在己无力再与英军抗衡。事到如今,看来唯有求和这一条路可走了。你速速去准备一番,我这便要前往英军营地,向他们求和。”
牛鉴的眼神中透着一丝悲凉与屈辱,作为一方大员,他深知此时求和意味着什么,但为了城中百姓的安危,为了避免南京城遭受战火的屠戮,他别无选择。
牛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英军营地。
每一步都仿佛有千斤重,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与屈辱。
在英军营地前,他强自镇定,努力挺首了腰板,整理了一下自己那略显凌乱的官服,试图摆出一副恭顺的姿态,然后深吸一口气,走进了英军的营帐。
见到英国外交大使亨利,牛鉴立刻拱手作揖,动作显得有些慌乱,脸上堆满了谦卑的笑容,卑躬屈膝地说道:
“亨利大使先生,久仰大名。今日有幸得见,实乃在下之荣幸。如今这战事胶着,生灵涂炭,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还望将军能高抬贵手,大发慈悲,停止进攻,咱们双方坐下来好好和谈,如何?”
牛鉴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哀求,眼神中满是期待与惶恐。
亨利坐在营帐中的主位上,他抬眼瞥了牛鉴一眼,冷冷地说道:“和谈?倒也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倘若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能满足我的要求,我可以考虑暂且不攻城。否则,我的炮火可不会留情,南京城将在瞬间化为一片废墟,变成人间炼狱。”
亨利的声音冷酷而坚定,如同寒冬的北风,让人不寒而栗。
牛鉴听闻,脸上的肌肉微微抽搐了一下,仿佛被人狠狠地抽了一鞭。
他忙不迭地点头哈腰,连声说道:“是是是,大使先生所言极是。我一定尽快将将军的意思传达给耆英大人和伊里布大人,定会给将军一个满意的答复。”
牛鉴的心中充满了苦涩与无奈,他知道,在英军的强大武力面前,清政府己经没有任何谈判的筹码,只能任人宰割。
不久之后,耆英匆匆赶到。
他神色匆匆,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与焦虑。
亨利见到耆英,脸上没有丝毫的笑意,反而神色愈发冷峻,仿佛一块冰冷的石头。
他语气强硬地说道:“耆英,我可没那么多耐心。我限你在8月14日之前定议,必须对我的要求给出明确答复。倘若过了这个期限,就别怪我立即开炮攻城,到时候,你们可别后悔。”亨利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威胁,紧紧地盯着耆英。
耆英心中一阵慌乱,他的心跳陡然加快,仿佛要跳出嗓子眼。
但多年的官场历练让他很快镇定下来,强装镇定地赔笑道:“亨利大使先生,还请您宽限些时日。这议和之事关系重大,涉及诸多条款细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需要时间仔细商议斟酌,还望将军体谅。”
耆英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恳求,他试图为清政府争取一些时间,哪怕只是短暂的喘息之机。
亨利皱了皱眉头,冷哼一声,没有再说话。
他靠在椅背上,眼神冷漠地看着耆英,仿佛在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
8月22日,从紫禁城传来了道光皇帝的谕旨。
道光皇帝在养心殿内,面容憔悴,神色黯然,仿佛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他坐在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经过一番痛苦的权衡与挣扎,最终无奈地全部允准了英军提出的要求。
在这一刻,他心中的无奈与屈辱达到了顶点,作为一国之君,他却无法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能被迫接受这丧权辱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