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爱尔兰大饥荒阴影下的英伦博弈(第3页)
亨利自信满满地点了点头,说道:“这次也会进展顺利的,别担心。要是这件事能够圆满解决,10年内,不仅是爱尔兰,加拿大也会成为我们坚实的后盾。”
在历史上,由于大饥荒,大量爱尔兰人踏上了移民之路,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前往了美国。
甚至这些人对英国怀有强烈的敌意,在南北战争时期,还偷偷袭击了英国的殖民地加拿大。
要推动新大陆的发展,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绝不能任由这种人口外流的情况持续发生。
而且,虽说亨利没有明言,但倘若爱尔兰裔在加拿大成为主流群体,那么加拿大最支持和喜爱的英国政治家会是谁呢?答案不言而喻。
>>>
应首相之邀,亨利踏入上议院会议现场,首次站在两百多名上议院贵族面前。
这无疑是亨利在上议院的历史性登场,然而,不知为何,一众元老投向他的目光并不友善。
与其说那目光中饱含敌意,倒不如说是一种感慨:“这般年轻的毛头小子,竟这么早就跻身于此,实在是太年轻了。”实际上,确有几人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敌意。
亨利对此心知肚明,他们这般公然的敌对姿态,于他而言,反倒更便于应对。
“亨利大臣,今日你站在这里,是要就马铃薯晚疫病这一陌生问题进行作证,对吧?”一位议员开口问道。
“没错,正是如此。”亨利沉稳作答。
“提交的这份报告,想必这里的大多数议员都己看过。但因其内容着实令人震惊,似乎有必要再次确认。这份报告所记录内容的可靠性,有保障吗?”
“当然有。这是我亲自委托编写的,还附上了当地学者以及长期从事马铃薯种植的农民的证词。本想拿实际样本供大家查看,可考虑到晚疫病菌传染性极强,一旦传播开来,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就未将样本带来。”
“原来如此。确实,若传染性如此之强,确实存在极大风险。要是贸然将感染疫病的马铃薯带至此处,不仅我国,甚至可能波及整个欧洲。”
“可是亨利大臣,你不久前不是还在清国吗?你究竟是何时了解到这些情况并撰写报告的呢?该不会是为延续战争带来的高人气,而故意夸大其词吧?”
“哼!自由党人除了挑刺儿,就没别的能耐了吗?竟这般诋毁亨利大臣一心为国的爱国情怀!”一位支持亨利的议员立刻反驳道。
“谁诋毁了?觉得可疑提出来,有什么不对?反倒是你,想堵住别人的嘴,这才奇怪吧!”那位质疑的自由党议员不甘示弱地回应。
嗯,果不出亨利所料,现场瞬间陷入激烈争吵,众人情绪激昂。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东方西方,议会的场景大抵如此,当然中国除外。
要是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优雅地倾听彼此意见,展开格调高雅的讨论,亨利反倒会觉得诧异,如今这般,他心里倒踏实不少。
“首先,我要明确说明,这份报告是我前往清国之前便指示编写的。熟悉我的人都清楚,我一首极为关注爱尔兰问题。而且,当下爱尔兰依赖单一马铃薯品种的农业结构,很难说是健康合理的。所以,我一首在探寻改善之法,恰在那时,听闻了马铃薯晚疫病的消息。”
“明白了。也就是说,你听到消息后,在前往清国之前,就派人前往新大陆收集资料了。”
“是的。所以这份报告绝非仓促之作。我希望大家能将其视为一份历经近两年多调查,内容完全核实无误的报告。”
“确实,若事情真如报告内容以及长官你所预测的那样发展,那可真是要出大乱子了。但要是公布这个消息,爱尔兰岂不是会陷入极大混乱吗?”
“我也认为将所有内容毫无保留地向公众公开,并非明智之举。但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才能避免最坏的情况发生。毕竟,这关乎数百万人的生命安危。”
上议院的议员们虽未明确表示赞同,但也无人率先站出来反对。
毕竟,只要没把“这关乎数百万人生命”这句话当作儿戏
,就没人会轻易说出“这与我何干”之类的话。
当然,也不会有人轻易听从一个年仅20岁的毛头小子的指挥,毕竟身为高贵的上议院议员,他们的自尊心可不允许。
此前就一首用不善目光打量亨利的一位议员,此刻用尖酸刻薄的语气发起挑战:
“但是亨利大臣,战争刚刚结束不久。赔款尚未全部到账,本土那些遭受损失的商人的救助工作也还未完成,真有必要在此时关注不知何时才会爆发的马铃薯晚疫病吗?”
“你所说的遭受损失的商人,是不是指那些在清国未经许可售卖毒品,从而遭受巨大损失的人呢?”亨利反问道。
“可他们也是大英帝国堂堂正正的商人。清国人烧毁了他们的财产,当然应该对他们进行损失补偿!”
“这样啊。议员你所言似乎有理。那么,今日我们不妨将这个问题一并讨论讨论,如何?”
果不其然,那些收受了鸦片商人巨额贿赂与资助的人,行事风格就是与众不同。
亨利倒要看看,这些所谓的议员在看过他接下来准备分发的资料后,是否还能继续坚持当下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