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9 章:战争阴影下的朝倭局势与行动(第2页)
“那个…… 主上,参照过去雅克萨战役征伐的例子怎么样呢?那场冲突不就是清朝和俄罗斯之间的争斗吗?清朝获胜并签订了条约,但据说当时提供兵力支援的我们并没有得到实际利益。” 一位大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白山黑水间的烽火与博弈
17世纪40年代,清军入关忙于南下统一中国,无暇顾及东北边疆,沙俄趁机入侵黑龙江流域,建立雅克萨等殖民点,屠杀当地军民。
后来,以奥努弗里?斯捷潘诺夫为首的哥萨克军队由黑龙江入侵松花江,沿途烧杀抢掠。
这时正值清朝平南明的关键阶段,八旗军几乎全部入关,东北兵力极为空虚。
以宁古塔为例,当地只有130余名驻军,无法抵御哥萨克人。
1652年,清将海色开始与俄人交战,但清军失利。
清政府开始意识到沙俄的威胁性,遂在宁古塔设立昂邦章京,以猛将沙尔虎达为章京,同时增派300兵力驻防宁古塔,并且联络赫哲族、费雅喀族等通古斯原住民共同抗击哥萨克侵犯。/6?妖+墈\书~蛧′ ,勉^废_粤¢黩·
但是新驻的清军以骑、步为主,火器力量严重不足,对付哥萨克人力有不逮,清朝开始要求属国朝鲜援助,并特别嘱咐朝鲜要派「善使鸟铳」的军士,以补以冷兵器清军之不足。
清朝从朝鲜征兵除了加强军力外,也有逼朝鲜站边的因素。
朝鲜在丙子胡乱后被迫成为清朝属国,内心对清朝充满怨恨。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征调朝鲜士兵也是试探忠诚、加紧控制的举措,防止朝鲜有不轨之心。
不情愿之下,朝鲜派出了 100名鸟铳手、哨官1名、翻译2名、旗鼓手及杂役48名,加上将领共计152人的远征军。
远征军在朝鲜边境会宁「装束整顿」之后,渡过图们江,于1654年3月在宁古塔与沙尔虎达所部的清军会师,共八旗军300名,赫哲军300名,朝鲜军100名。
4月21日,沙尔虎达率这700人的军队从宁古塔出发,在混同江遭遇斯捷潘诺夫率领的400名哥萨克,战役打响。
清军诱敌深入,占江边地势最高处结阵,令朝鲜鸟铳手设置围栏后开枪。
哥萨克遭到出其不意的攻击而伤亡惨重。 中朝军队乘胜追击,经八天战斗,俄军溃散,朝鲜军士无一人伤亡。
这次战役能大获全胜朝鲜鸟铳手居功至伟。
哥萨克残兵逃到黑龙江上游,在呼玛河口筑城,准备过冬。
清朝决定彻底歼灭盘踞在呼玛尔城堡的俄国哥萨克,因此在1655年猛攻蜷缩在呼玛尔城堡的哥萨克,俄军据险死守,相持不下。
最终,由于清军粮饷不支以及对俄军弹尽粮绝的情况估计不足,在西月中旬撤退。
因此斯捷潘诺夫一伙得以绝处逢生,继续窜犯黑龙江流域。
1657年,清廷再派沙尔虎达征讨哥萨克,但由于当时清朝主要兵力集中在西南地区对付南明永历朝廷,因此当地清军兵力仍然薄弱,而且筹饷也比较困难,于是再次向朝鲜求援。
朝鲜派鸟铳手二百名来到宁古塔。
这次战斗清军决定以水战为主,建造大型船舰,加强了火器攻势,船上配有各类型的火炮,每只船上都有朝鲜鸟铳手。
人数上, 中朝联军也占优势,参加战斗的清军为1400人,朝鲜军队200多人,共1600人,而哥萨克只有500多人。
此次因为联军准备完善,能炮击俄舰,清军更跃上俄舰,与敌短兵相接。
战斗持续了三天,联军获胜。 哥萨克的11只船中有7只被烧毁,3只被俘,1只逃跑,俄军头目斯捷潘诺夫被击毙,他手下270名军士被打死。
清军付出的代价也很大,伤亡320人,朝鲜军队伤亡37人,其中8人阵亡。
清廷成功地稳住了东北局势,将流窜的哥萨克赶走,清军更可以集中火力对付南明政权。
朝鲜积极出兵更令清廷放下了对朝鲜的疑心,朝鲜在接下来的两百余年得享太平。
虽然在这次远征中,朝鲜火枪手展露出娴熟的枪技和较高的军事素养, 但在战后朝鲜政府除了褒奖他们之外,没有把握好这次实战经验来发展改进火枪。
朝鲜火器装备在这次小爆发后就无疾而终,渐渐被其他国家超越。
>>>
“然而,据说那与其说是一场战争,不如说是一系列小规模的战斗。现在英国和俄罗斯在西边正进行着大规模的争斗。算上卷入的同盟国数量,那可是一场参战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大战。在这样规模的大战中,失败者肯定会向胜利者做出很多让步,爱卿们怎么看呢?” 李烉分析道。
“主上说得有道理。不过,主要战线在西边,我们这边很可能只是对峙而己,要主张朝鲜在其中的权益,恐怕会很困难吧。” 一位大臣谨慎地说道。
“确实…… 爱卿说得对。没有实际参战,确实没理由要求战利品。” 李烉无奈地说道。
这一刻,国王李烉和大臣们的脑海中都在盘算着如何能够从这场战争中蹭点功劳,趁机捞一些好处。
毕竟,如果英国这个大哥把对手俄罗斯打倒了,朝鲜这个小弟跟着踹两脚,然后跟着混点功劳,也许是可行的。
如果英国能够让驻扎在海参崴的俄罗斯军队失去战斗力,到那时,朝鲜这边的兵力悄悄北上,俄罗斯是不是完全无法应对呢?然后战争结束后,朝鲜也对胜利做出了贡献,要是提出拿些赔偿金…… 这似乎是个不错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