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仲达献计(第2页)

曹植字子健,曹彰字子文。

司马懿抚须而笑,青布袍袖在烛火下泛着微光。

他暗中辅佐曹丕多年,深知这位二公子虽不及曹植才思敏捷,却胜在沉稳有谋,更懂权术制衡之道。

此刻见曹丕发问,便缓缓开口:“公子可知,世子之位,从来不是仅凭文采或勇武便能得之?”

曹丕眉峰微蹙:“愿闻其详。”

“丞相征战半生,求的是能承继大业、安定天下之人。”

司马懿起身,走到悬挂的《九州舆图》前,指尖轻点冀州:“曹植公子学富五车,却过于随性,饮酒误事时有发生;曹彰公子勇冠三军,却不善政务,难掌全局。此二人虽各有长,却非社稷之主的最佳人选。”

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如刀:“公子不同为多年来处理朝政,吏治清明;随军征战,屡献奇策。

更重要的是,公子懂得隐忍。当年宛城之变,公子虽然年幼,可为了保护丞相突围,孤身引开追兵;当年征徐州,公子力排众议,主张安抚流民,深得民心。这些,丞相都看在眼里。”

当年宛城之战,曹丕才十岁,张绣偷袭曹军的时候,曹丕跟他爹一起逃命,却发现追兵一直咬着他们不放。

曹丕当时虽然年幼,可世家子弟通常都早慧,知道追兵是因为他爹才一直追着他们不放,为了活命,曹丕故意跟曹操请命,说愿意帮他老爹引开追兵。

曹操还以为他的儿子都像长子曹昂一样孝顺,哪能想到自己的次子会跟自己玩脑筋,想也不想就答应了。

结果两人分开后,去追曹丕的寥寥无几,全都奔着曹操去了,曹丕也因此才逃过一劫。

此时听到司马懿说起自己当年的高光时刻,竟然真的以为自己当初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为了救曹操。

曹丕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却仍有疑虑:“可父亲总说我‘过于严苛’,不如子建仁厚。”

“严苛非过,乃治世之需。”

司马懿摇头,语气斩钉截铁:“丞相要的是能镇住局面的继承人。公子只需记住三策:其一,固根本,继续打理好朝政,让百官看到公子的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