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仲达献计(第3页)

其二,结人心,善待军中老将,如夏侯惇、张辽等,他们的进言比十篇诗赋更有用。

其三,藏锋芒,曹植公子因其‘才气’名动许昌,公子可多称其才,少论其短,让丞相见公子度量。”

说到此处,司马懿凑近曹丕,压低声音:“更重要的是,需防小人构陷。曹植府中杨修善揣度上意,常替其谋划。

曹彰麾下有宗室武将撑腰。公子当暗中联络陈群、吴质等心腹,凡有异动,即刻禀报——但切记,不可留下任何把柄,丞相最忌诸子结党。”

杨修是太尉杨彪之子,当初天子西迁入关中,本想让他一起随行,可杨修却不看好当时的朝廷,说服杨彪让他留在许昌。

世家大族通常都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方下注更是常态。

像诸葛丞相的兄长和兄弟,就分别效力于东吴和曹魏。

还有荀彧的兄弟荀谌是袁绍早期的谋主。

这样的例子不要太多。

杨修就以此为借口,留在了许昌,而后成为丞相府的主簿。

杨修与曹植私交很好,经常给曹植出谋划策,帮曹植争夺世子之位。

曹彰更不用说,熟读兵书武艺超群,深得夏侯一脉和曹家本家的拥戴。

夏侯一脉的夏侯惇、夏侯渊都是军方的大佬,曹家本家的曹仁、曹洪、曹纯等,也是手握重兵的将军。同为武将,自然对自家这个走武艺超群走军队路线的子侄很是亲近。

这二人被曹丕视为最大的绊脚石。

此时曹丕听到司马懿的分析,豁然开朗,起身对司马懿深施一礼:“先生之言,如拨云见日。某定当铭记在心。”

司马懿躬身回礼,目光却望向窗外沉沉夜色:“公子只需按此行事,静待时机。丞相年事渐高,世子之位迟早要有定论。届时,公子的隐忍与布局,自会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