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重生大宋朝老骥伏枥1952

第153章 迎接玉玺(第3页)


 折御卿领兵把他们迎入塞内,安置在府州以南;宋廷籍其丁壮,得精兵万余骑。


 景德元年(1004),折惟昌知府州,契丹言泥族拔黄碧300余帐也来归附。折氏征战传家,父子兄弟皆英勇善战。


 他们世居边地,洞悉蕃情,对于北宋西北防务也多有筹划。


 韩绛经制西北边事,曾采用折继祖之弟折继世的建议,筑城垒以北临横山,直逼夏州。


 折继世还向韩琦进攻守之计10余条,均为其称服。


 孙览筑城蔑芦,召折克行计议。克行为他筹划,不仅城堡如期完成,还攻入津庆、龙横川,歼敌3000余人。


 后来河东路筑八碧,以通南延,折克行力主“以远者为先”。


 经过争论,最终还是采纳了克行的主张。


 折可适既是一员勇将,又是一位良臣。


 宋徽宗崇宁年间,有人建议攻取灵武(今属宁夏)。


 宋徽宗就此征询折克行意见,折克行认为:“得之易,守之难,当先侵弱其地,待吾藩篱既固,然后可图”《宋史·折可适传》,显示了他从长计议的战略家眼光。


 在守边御敌的斗争中,折氏父子兄弟前仆后继,表现出舍身许国的感人精神。


 折惟昌其弟惟信、族叔海超在抗击西夏军的战斗中为国捐躯,折御卿、折惟昌父子都是抱病出征,殁于军中。


 至道元年(995)子河汉之战后,韩德威趁折御卿有病再度南侵。


 折御卿强支病体迎敌,敌兵闻之而不敢进。


 折母派人召他回去,御卿对来人说:“世受国恩,边寇未灭,御卿罪也。今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说完泪如雨下,第二天病故于军中,年仅38岁。《宋史·折御卿传》。


 折御卿的次子折惟昌后知州事,大中徉符七年(1014),河东路运粮赴麟州(神木),他抱病领兵为援。僚佐劝他暂且休兵,他回答:“古人受命忘家,死于国事,分也”《续资治通鉴》。


 大中祥符七年,折御卿顶着风沙行军卒于道中,年仅37岁。


 折中尉是折御卿后代,率1000骑兵2000步兵依附马超麾下。


 马超正在沉思,只见折中尉昂首阔步向这边赶来。


 折中尉年龄在二十六七岁上下,身高七尺,目光烁烁,玄铁锻造的连环锁子甲裹着精壮身躯,肩吞的吞口兽首目露凶光,每片甲叶都在阳光下泛着冷冽幽芒。


 猩红披风随风翻卷,宛如烈焰灼烧在身后,衬得他周身萦绕着肃杀之气。腰间鎏金狮纹宝剑未出鞘,却隐隐透出锋锐寒意,连走动时的金属碰撞声都带着令人战栗的威慑力。


 他足蹬虎头战靴,大步踏过青石板,地面似也为之震颤。


 浓眉下一双虎目精光四射,不怒自威,目光扫过之处,士卒们皆下意识挺直腰杆。


 络腮胡修剪得整齐利落,颔下长须随着步伐微微晃动,平添几分沉稳霸气。


 折中尉的兵器是一把金刚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青筋暴起,仿佛随时能撕裂敌军防线。


 倘若在战场上,折中尉会在战马嘶鸣中翻身上鞍,身姿矫健如鹰隼,居高临下扫视战场,那气势恰似蓄势待发的猛虎,只待一声令下,便要冲入敌阵,横扫千军,尽显沙场悍将的飒爽英姿与豪迈气概。


 折中尉来到马超跟前双手抱拳深深一揖,道:“大元帅召唤末将!”


 马超一把抓住折中尉的手笑道:“折将军无需大礼!马某刚才接到马光宇5个哨骑情报,说金国四太子完颜宗弼的10万大军已经到达刘家寺完颜宗望军营;开始探查我军北城四个城门的情况,可能有大动作!”


 折中尉又是一揖,道:“骑兵大元帅!末将的哨骑也探得完颜宗弼10大军的动向,早就有所准备!”


 马超扬声大笑:“折家军果然是中流砥柱,那好;倘若金兀术宫城,那么就让出陈桥门;我们在那里设伏,先敲他一家伙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