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回紫荆关(第2页)
不过今年开春之后,那些东西就会在谢莞娘的庄子上全面进行试用了,等试用体验被庄头汇报上来,谢莞娘就可以根据老农民们的实际使用体验,对那些东西进行改善或者推广了。
届时,好处自然少不了眼前这位木工师傅的。
把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原理讲述一遍,谢莞娘让他试着先刻一本《三字经》、一本《百家姓》出来。
那少年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两本书,自然,他也是第一次接触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
花了不少时间废寝忘食的琢磨,直到书上的每一个字,他都能准确无误的给雕刻出来,他这才开始着手做活字和雕版。
至于谢莞娘,在那少年忙着研究这两样印刷技术时,谢莞娘自己也没闲着,她绞尽脑汁,想了不少降低笔墨纸砚成本的法子出来。
毛笔的核心成本在于笔头材质(动物毫毛)和笔杆工艺,改进需围绕“替代稀缺材料”和“延长使用寿命”展开。
笔头方面,可以考虑用易得毫毛替代珍稀兽毫。
据谢莞娘了解,这个年代的优质毛笔,多采用紫毫(野兔脊毛)、狼毫(黄鼠狼尾毛),产量稀少且价格高昂。
相对廉价的羊毫虽然比较容易获取,但却有着容易软塌的这个缺点。
谢莞娘比较倾向的改进方向,是用混合毫毛替代紫毫、狼毫,也就是将廉价羊毫与少量容易获取的硬毫(如猪鬃、鼠须),混合制作成“兼毫笔”。
“兼毫笔”既保留了硬毫的“劲挺”(便于控笔),又降低了制笔时对珍稀兽毫的依赖,成本仅为纯紫毫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而且这还不是谢莞娘空想出来、没有经过验证的一个法子,而是在她前世那个时空,就已经被前人发明并推广过的,切实可行的一个办法。
在她曾经生活过的那个时空,“兼毫笔”在北宋后就已经因为成本与实用性的完美平衡,成为笔中主流。
除了“兼毫笔”,还有一个降低制笔成本的法子——对“次等毫”的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