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回紫荆关(第3页)

 所谓对“次等毫”的再利用,是指收集制笔作坊废弃的短毫、碎毫,然后把这些短毫、碎毫制成笔头无笔柱,直接将碎毫扎紧的“散卓笔”。

 “散卓笔”虽耐用性稍差,但却因为价格极低,所以很是适合家境一般的启蒙学童,买回去做日常练字之用。

 笔杆方面,名贵毛笔多用紫檀、花梨等硬木做杆,甚至镶嵌金银,普通读书人根本负担不起。

 如果要降低制笔成本,则可以考虑在简化制作工艺的同时,选用本地廉价木材,比如杨木、柳木、竹子制作笔杆。

 杨木、柳木、竹杆等本地易得的轻质材料,仅做简单打磨(无需雕刻)即可当作笔杆,如此,笔杆的成本大概可以压缩至原来的十分之一。

 当然,以竹子制笔更加划算,是这个年代的人也已经有了普遍共识的一件事。

 因为竹子生长快、加工易、价格低,市面上其实早就已经有了大批量的竹杆笔。

 除了简化工艺、选用廉价木材,其实还有一个降低笔杆成本的法子,那就是“笔杆复用”。

 在毛笔笔头因为长期使用出现磨损后,可以选择在完好的笔杆上重新镶嵌新笔头,这样既可以延长笔杆的使用寿命,也可以降低学子的购买或者制笔成本。

 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条件,是学子们学会制作笔头,或者商家愿意单卖笔头,牺牲一部分既得利益。

 让商家割肉当然很不容易,但没关系,谢莞娘可以怂恿皇帝公开笔头的制作方法。

 她虽然不会制作这东西,但她相信以皇帝的手腕和本事,他必然能够弄到匠人们的制笔手艺。

 以上种种,其核心思路无非是材料替代、工艺简化、工具复用,笔是如此,墨、砚、纸其实同样如此。

 大方向不变,变的只是针对不同物品进行降价操作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