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诸天闲来垂钓碧溪上

第14章 直插鞑子心脏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一十三幅盔甲起兵反明,由于明朝腐败,战略政策屡屡失误,辽东大地逐渐被满军吞噬,到了崇祯二年东北大部地区已被满清控制,东至大海,西至辽东边墙,北接嫩江,南抵鸭绿江。


 史书记载,1627年-1635年,皇太极征服了朝鲜及漠南蒙古。


 虽然在崇祯二年时,对漠南蒙古的征服尚未完全完成,但已经开始了相关的军事行动和政治影响,使得蒙古部分部落与后金建立了一定的联系或处于其控制之下。


 所以皇太极才能率领八旗军绕道蒙古攻入长城。


 崇祯二年,辽东半岛与辽西走廊这片辽阔大地,尚未落入满清之手。


 山海关外,明军仍保留着一定规模的军事力量,可这股力量,恰似被缚住手脚的巨兽,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强大威力。


 辽东将门的多数将领,仿佛已彻底失去了进攻的斗志。


 尤其是身负经略辽东重任的那位将领,一心奉行铸城自守之策。


 面对满清的军事威胁,他完全丧失了与之进行野战的勇气。


 在他们心底,始终存在着一种顽固的观念:己方骑兵实力远逊于满清,若贸然发起野战,无疑是自取灭亡。


 唯有据城坚守,依靠城墙上架设的大炮,才可能赢得一线生机。


 明军仰仗的红衣大炮,虽威力惊人,却因过于笨重,移动极为困难,根本无法拉至野外作战。


 而像虎蹲炮这类相对轻便的火炮,又有着致命弱点——杀伤力不足。


 更糟糕的是,官场腐败盛行,军费被层层克扣,致使这些大炮的质量毫无保障。


 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成了他们为避战行为找寻的“完美”托辞。


 也许有人问了,遭遇小股满清骑兵时,他们总能勉强鼓起些许勇气吧?


 但无奈官员腐败严重,每次发放给士兵的粮饷都难以足额。


 辽东将门的将领们,对此不仅熟视无睹,反而还从中截留一部分,以饱私囊。


 如此一来,普通士兵的处境凄惨无比。


 就如当初克难军最初吸纳的那些人,皆是一副落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