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没有终点……

 第二日天未亮,咸阳城的东门便已开启。′n.y\d·x~s¢w?.~c-o/m~

 三辆马车碾过带着晨露的青石板路,车轮声在寂静的街巷里格外清晰。

 最前面的一辆是秦明的座驾,宽敞的车厢里坐着秦明,诗诗,胡亥三人。

 中间那辆装着秦明与诗诗的生活所需。

 毕竟这次要去琅琊待半年的时间,所需要的东西还是不少的。

 最后一辆马车则被胡亥塞得满满当当,从各种小零食到小玩意无所不有......

 比起当初秦明带着扶苏的出门游历,这次的胡亥更像是出门旅游.....

 倒也不是秦明区别对待,主要是目的不同嘛。

 扶苏那次就是为了历练他才出的门,而这次的胡亥只是顺带捎上的......

 胡亥时不时扒着车窗往外瞧,鼻尖几乎要贴到车窗的玻璃上。

 玻璃是以前秦明根据偶然间出现在脑海中的记忆碎片,一步一步制作出来的。

 随着大秦的逐渐稳定,这种在现在算是稀罕物的东西才逐渐推向整个社会......

 “公子慢些,别碰着头......”

 诗诗出声提醒。

 秦明自从没有功夫每天进宫的时候,胡亥便经常往小院跑。

 诗诗经常给胡亥投喂一些好吃的东西,因此胡亥对诗诗的感观很好。

 像胡亥这种性格的孩子,他如果不讨厌或者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会对这个人非常的好。

 而诗诗或许是因为年龄到了母性泛滥的年龄,所以对胡亥这个有些调皮的半大孩子非常喜爱。

 因此两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不错。

 出了咸阳城,关中平原的风带着清香扑面而来。

 胡亥突然推开车窗,吓得路边吃草的牛羊都抬起头望他。

 “先生!你看那田埂上的人在做什么?”

 他指着远处弯腰的农人,

 秦明抬眼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

 “那是在耕新田,今年关中雨水足,廷尉府下令,要把渭水边的荒滩再开出一些来,赶在秋收后种一茬冬麦。”

 胡亥眨巴着眼,有些天真的问道。

 “种地还要官府管?”

 秦明点了点头,随即边起身便开口道。

 “走,带你去看看。”

 诗诗也跟着一起下了马车,从后面的马车里里取了顶草帽给胡亥戴上。

 “日头毒,小心晒着。”

 他们走到田边时,老农正直起腰捶背。

 眼见三人气度不凡,身上的穿着一看就不是普通百姓,于是显得有些慌乱。

 秦明主动出声问道。

 “老丈,今年的收成能比去年多多少?”

 闻言,老农黝黑的脸上堆起笑。

 “托陛下的福,水渠通到了地头,去年收了三石,今年估摸着能多打半石!”

 胡亥盯着老农手里的木犁,犁头是铁的,比宫里演武用的青铜剑还亮。

 “这铁犁……”

 “比木犁要快上不少。*0~d^i*a′n′k-a?n¨s¢h_u′.?c\o!m·”

 秦明继续道。

 “宫里用的铜器好看,却不如铁器经用。

 这天下百姓过日子,靠的不是鎏金铜鼎......

 而是这铁犁、这水渠、这地里的粮食......”

 胡亥没说话,只是看着老农又弯下腰,裤脚沾满泥点,却笑得实在。

 他悄悄把怀里揣的蜜饯塞回袖中,方才还想着路上解馋,此刻倒觉得那甜腻有些扎手......

 行至函谷关时,正赶上守军换防。

 将士们列着方阵走过,甲叶相撞的脆响震得胡亥耳朵发痒。

 他趴在车窗上上往外看,关内关外的商队排成长龙,车夫们正用官秤称着货物,竹筹上盖着“关市”的朱印。

 “他们在缴关税?”

 胡亥疑惑的声音响起。

 “是,但不全是。”

 诗诗指着一个背着药篓的人。

 “你看那位医者,他带的草药是免税的......医人者,助民生也......”

 她声音温软,却比秦明的话更让胡亥听得进去。

 忽有一阵喧哗,几个兵卒正围着一辆马车争执。

 三人走过去看,原是个楚地商人,车厢里藏了几匹蜀锦,却没带通关文书。

 商人急得满头汗,说着还有些生硬的秦话。

 “小的是第一次来,不知规矩……”

 “按秦律,没‘传’要罚没货物。”

 看见秦明他们准备过来看热闹,便有将士准备上前驱散。

 但看到秦明腰间的令牌时,又突然停下脚步。

 令牌不是很认识,但绝对是他们惹不起的存在......

 守军校尉拱手向秦明行礼,秦明微微颔首。

 胡亥拉了拉秦明的袖子,眼里带着求情的意思。

 孩子总归是有些心软,况且他在宫里见惯了法外开恩。

 秦明却摇了摇头,对商人道。

 “你从江陵来,沿途的驿站该有告示,通关需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