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七七之变41(第3页)

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母亲看到二姐买回来的东西,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二姐,你真能干,买的东西都这么好。”二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着说:“妈,这些都是咱家过年用得着的,我可不能马虎。”

接下来的几天,母亲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年的东西了。她把买回来的白萝卜和地瓜洗干净,切成块,放在锅里煮。白萝卜炖得软烂,地瓜煮得香甜,整个厨房都弥漫着香味。母亲还把大枣、小豆、豇豆和大蚕豆泡在水里,泡得鼓鼓的,然后放在锅里煮成豆沙馅。豆沙馅煮好了,母亲又在里面加了点糖,搅拌均匀,甜丝丝的,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母亲还把膘油切成小块,放在锅里炼油。油炼好了,母亲把油渣捞出来,剩下的油装在罐子里,准备包包子用。孩子们看着母亲忙前忙后,都围在厨房门口,盼着早点尝到好吃的。

终于,过年的东西都准备好了。母亲把包好的包子放在锅里蒸,热气腾腾的,满屋都是香味。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包子,软软的、香香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母亲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脸上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这个年,因为有了二姐的勤劳和母亲的精心准备,过得格外热闹和温馨。

农历腊月二十八,是准备过年的重要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煮肉、炸丸子,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浓浓的香味。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纷纷跑出家门,到街上去玩耍。街上的年味越来越浓,到处都洋溢着过年的喜庆气氛。

那些家里条件好一些的孩子,口袋里装着零花钱,买来鞭炮和滴滴筋(一种小型的爆竹),在街上放得不亦乐乎。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滴滴筋“嗖”的一声窜上天,然后“啪”的一声炸开,引得孩子们一阵欢呼。他们追逐着、嬉笑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而那些家里条件稍差的孩子,虽然没有钱买鞭炮,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乐趣。他们会跟着大一点的孩子,去捡那些放过鞭炮后剩下的猪蹄甲子(猪蹄壳)。孩子们把猪蹄甲子带回家,从家里要一点猪油,小心翼翼地放在猪蹄甲子里,然后用火柴点燃。猪蹄甲子在猪油的滋润下,发出微弱却温暖的光,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看着这小小的“灯”,心里也充满了温暖和期待。

到了大年三十下午,孩子们就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不再到处乱跑了。他们眼巴巴地盯着大人们,盼着早点发压岁钱。压岁钱虽然不多,但对于孩子们来说,那是一份沉甸甸的祝福和期待。他们小心翼翼地把压岁钱放在口袋里,生怕弄丢了。

晚上,孩子们凑在一起,各自拿出自家准备的菜,偷偷地从大人那里“顺”来一点白酒。他们围坐在一起,互相分享着美食,喝着白酒,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虽然白酒有些辣,但孩子们并不在意,他们享受的是这种相聚的快乐。大家一边聊天,一边守岁,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的凌晨,天还没亮,村子里就已经热闹起来了。从十二点开始,鞭炮声就响个不停,此起彼伏,好像在宣告新年的到来。孩子们早早地起床,穿好新衣服,然后跟着大人们一起去村里的各家各户拜年。每到一家,主人都会热情地招待,递上糖果、花生,孩子们一边说着“新年好”,一边开心地接过礼物。

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之中,家家户户都忙着迎接新的一年,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浓浓的年味,不仅弥漫在空气中,更深深地印在了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