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劫修楼顶的茶杯

第二幕势力初第4章 兖州接触6(第3页)

“告诉铁柱,”王凡将《孟德新书》手稿递给小顺,神情严肃地说道,“在濮阳设立三个联络点,分别以‘护苗’‘护粮’‘护灶’为名,在门口摆上百姓常用的锄头、粮斗、灶台砖。让百姓们清楚地知道,咱们的人是来守护他们的锅碗瓢盆,守护他们的平凡生活的。”王凡望向兖州的方向,那里的邪雾虽然浓厚,但却无法完全遮挡住零星闪烁的符光。“另外,让李明远整理《黄巾残卷》,重点寻找‘天公旗’与麦穗纹之间的关联。袁绍想学咱们,那咱们就好好教教他,什么才是真正的‘天公护民’,不是依靠邪符吸食生魂,而是要靠百姓自愿举起护民的旗帜。”

小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忽然指着王凡腰间的神农鼎残片,天真地说道:“观主,曹操的谋士们总是盯着您的玉佩看,下次咱把残片藏在穗佩里吧?”小顺一边说着,一边晃了晃自己脖子上的麦穗形木雕,“就像俺这个,百姓都说能护喉咙痛,曹军的弟兄们看了,也说像他们老家的护粮坠子。”

王凡听后,不禁轻笑出声,他轻轻摸了摸小顺的头。少年或许不知道,他无意间的提议,正是清微观即将在兖州推广的护心符样式——将仙府残片巧妙地融入百姓日常佩戴的饰物之中,既隐蔽又能够凝聚百姓的愿力。这一灵感,恰恰来自兖州百姓将符纸缝进衣襟的举动,体现了清微观对民心的洞察与把握。

是夜,清微观的灵田亮起了新的护粮符光,那光芒柔和而温暖,与兖州的云雷灯火遥相辉映,仿佛在天地间构建起一座无形的桥梁,连接着清微观与曹操势力,也连接着百姓与军队。王凡站在观顶,凝视着北斗阵眼与兖州的七个屯田点形成的星链,心中豁然开朗。所谓的“合作策略”,其实就是让清微观的护民之道,顺着曹操的屯田之路,在这乱世之中缓缓铺开一张巨大的网。这张网的一端系着百姓的灶台,代表着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基本需求;另一端连着曹军的粮囤,象征着军队的后勤保障与稳定。而网心,则是每个生灵对安稳生活的渴望,这是一种超越了仙术和武力的强大力量。这张网无需借助灵气催动,仅仅依靠百姓的炊烟、士卒的脚步声、麦穗的摆动来维系,却反而比任何仙术都更加坚韧,更加牢不可破。

赵风临在演武场中,认真地擦拭着断刀。不经意间,他发现刀鞘内侧多了一行小字:“兖州归,护粮归,民心归。”那熟悉的笔迹,正是王凡所写,而且用的是兖州百姓的麦浆。赵风临忽然轻轻笑了,他知道,明日返程时,马车上装载的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符纸,而是清微观与曹操势力共同播下的护民种子。这些种子,必将在兖州的麦田里、在百姓的灶台边、在士卒的甲胄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长成抵御乱世的坚固城墙。而这座城墙的每一块砖,都凝聚着军民共同守护的美好心愿,坚不可摧。

而小顺,此刻正抱着荀彧送的《太平经》残页,甜甜地进入了梦乡。在他的梦中,全是兖州百姓举着麦穗符欢快奔跑的场景。他或许还不知道,自己在伤兵营传授的护心符,即将成为曹军士卒心中的“第二面军旗”,给予他们勇气与力量。他更不会知道,清微观与曹操的合作,正如同他亲手画的麦穗纹一般,虽然不耀眼夺目,却深深地扎根在乱世的土壤之中,静静地等待着春风来临的那一刻。届时,必将掀起漫天麦浪,那将是护民之道最盛大、最美好的绽放,为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带来和平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