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图书馆的灯与音乐厅的星

南城一中的高三走廊,少了些高一高二的喧腾活泼,多了一份沉淀着紧迫感与拼搏气息的凝重。阳光透过干净的玻璃窗,在磨得光滑的地砖上投下整齐的长方形光斑。空气里弥漫着纸张、油墨和消毒水混合的独特气味。离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墙上的倒计时数字像擂响的战鼓,敲在每个高三学子的心尖。

 高二(7)班的教室里,林雪萍站在讲台上,白衬衫挽起袖口,露出一截纤细的手腕。她的声音清亮而富有条理,将基因工程中的载体构建这一核心概念层层剖析。

 “……所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如同精密的‘分子剪刀’,而dnA连接酶则是‘分子缝合线’。将目的基因片段准确地‘剪’下来,再无缝地‘缝’进特定的载体dnA中,才能构建出我们需要的重组质粒,这是后续基因操作的基础。”她点开多媒体屏幕,展示着一幅动态的基因插入示意图,线条清晰,步骤严谨。台下几十双眼睛紧盯着屏幕,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此起彼伏。

 江韵华坐在靠窗的位置,专注地听着,偶尔在笔记本上快速勾勒几笔图示。当林雪萍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这边,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作为自己的班主任兼任课老师,林雪萍的专业性和课堂掌控力毋庸置疑,只是……在课堂上被“准嫂子”审视学业表现,江韵华总觉得有那么一丝微妙的紧张感,生怕表现得不够好,丢了自家老哥的脸。他下意识地转了转手中的笔,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复杂的基因图谱上。

 下课铃声如同解冻剂,瞬间融化了课堂的紧绷气氛。

 “下课。”林雪萍合上教材。

 “老师再见!”整齐划一的问候声后,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后排,许清瑶已经飞快地收拾好书本,几步轻盈地窜到了江韵华的座位旁。她今天的发尾用湖蓝色的细丝带扎了一个俏皮的小结,随着动作活泼地跳跃。

 “韵华!”她的声音像夏天里刚冰过的青柠汽水,“市里那个高中生科技创新大赛,想好报什么项目了吗?”

 江韵华还在整理上节生物课的笔记,闻言抬起头。许清瑶那双流光溢彩的眸子里,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还有一丝只有他能读懂的小得意和期待。他无奈又带着点纵容地笑笑:“大小姐有指令了?”

 许清瑶拉开他前面的椅子,大模大样地坐下,身体微微前倾,压低声音,带着点神秘感:“我想做个结合生物反馈和建筑声学的小装置!”她语速很快,但每个字都透着清晰的想法,“比如,设想在一个特定的安静学习空间——比如我们校图书馆顶层的小自习室——通过可调节的光线、温和的背景白噪音、甚至微香氛,配合监测装置读取使用者的脑波或心率变异性(当然简化版用光电传感器也行),来营造一个能最大限度提升专注力的个性化环境!声学部分需要建模……”她说着,目光不由自主地瞟了一眼讲台上正低头收拾课件、似乎没有注意这边的林雪萍,“生物部分……建模就需要扎实的知识。”

 江韵华眼睛一亮。许清瑶总是能想到一些打破常规、又充满实用价值的点子。这个想法确实新颖,将生物、物理、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非常符合当前跨学科研究的趋势,也正好切合两人各自的兴趣点——他对工程和物理更敏感,而她则充满了跨界的灵感。

 “想法很酷。”他肯定道,但随即理智上线,“但操作难度不小。精确建模、传感器选型、实时反馈系统的设计……都是坎儿。而且,你怎么解决生物信号的获取精度问题?在非医疗级别设备上搞心率变异性分析可不容易。”他开始条理清晰地摆出技术难题。

 “所以需要请教专家呀!”许清瑶狡黠一笑,眼眸亮如星辰,目光这次毫不掩饰地投向了林雪萍的方向。

 讲台上,林雪萍恰好抬头准备离开,就撞上了两束饱含期待和一丝忐忑的灼热目光。她微怔,随即反应过来,停下脚步,唇角自然地弯起一个温和的弧度:“许清瑶同学?江韵华同学?讨论得这么热烈,是想到什么好点子了?”她抱着教案走近几步。

 许清瑶和江韵华迅速交换了一个眼神。江韵华微咳一声,言简意赅地代述:“老师,我们考虑报名市科技创新大赛,想法是设计一个结合生物反馈和声学调节的专注力增强小装置,目标是优化自习环境。生物建模方面……可能需要您的专业指导。”他把核心难题部分引了出来。

 林雪萍认真听着,她的神色专注而没有丝毫轻视。当听到“生物建模”时,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她看了看眼前这两位学生:许清瑶的灵动与创意,江韵华的沉稳与逻辑,确实是非常理想的搭档。

 “想法很有前沿性,跨学科的融合点抓得很准。”她给予了专业的肯定,眼神带着赞许,“生物建模部分,如果目标是监测生理指标并通过特定环境因子(如声音、光线)给予正向反馈以提升专注力,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刺激-生理响应-环境干预’的反馈模型模型。我们确实可以用一些相对简单可行的方案去逐步实现概念验证。例如……”她的思维迅速运转起来,“光电脉搏传感器可以近似获取心率数据;阿尔法波的概念虽然复杂,但可以尝试用专注时段的大脑能量消耗模型简化模拟……这部分我们课后可以找个时间详细探讨,我可以帮你们梳理一些基础模型和可行的算法路径。”她没有因为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而否定,而是清晰地指出了可行的攻关方向和技术支撑。

 “谢谢林老师!”许清瑶和江韵华几乎是异口同声,脸上都露出了明显的喜悦和如释重负。

 “好好准备。”林雪萍的目光在他们脸上温和地停留了一瞬,像是对自家弟弟妹妹那样又带着职业教师的期许,“这是锻炼综合能力的好机会。”她抱着教案离开,风衣一角轻轻飘动,留下淡淡的木兰香氛气息。

 接下来的日子,图书馆顶层那个靠窗、被葱郁绿植半环绕的僻静自习区,就成了江韵华和许清瑶的专属“研发中心”。

 木质长桌上摊开的不再仅仅是教科书和练习卷,多了电路板、传感器、连接线、3d打印的结构组件、各种声学材料样本,还有打印出来的厚厚的专业论文资料。白板上画满了复杂的信号流程图、声波反射模型草稿,以及林雪萍提供的简化版生物反馈模型公式推导。

 江韵华带着护目镜,正小心翼翼地用焊接笔将一个微型拾音模块连接到主控电路板上。他的眉头紧锁,神情专注得近乎肃穆,汗水沿着鬓角滑落也浑然不觉。旁边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运行着复杂的声场模拟软件,线条和色彩不断变幻。

 许清瑶则伏案在一张巨大的网格纸上,手中拿着不同颜色的马克笔,对照着平板电脑里下载的图书馆建筑平面图电子版,在网格纸上仔细标注、修正着空间尺寸和初始设计的声波吸收与反射路径。时不时,她抬起头,闭眼凝神,仿佛在脑海中虚拟构建那看不见的声波如何在房间内流动。额前的碎发被汗微微浸湿,粘在光洁的皮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