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靶场枪声与新身份牌》(第2页)

“核磁共振显示新神经回路!”阿芙罗拉的三维脑图上,阿蛰的运动皮层出现前所未有的神经突触——它们既不连接“惊蛰”的战斗记忆,也不响应克隆体的原始编程,而是独立形成“目标评估—伦理判断”的神经链。顾清辞放大图像,惊讶地发现:“这些突触的生长模式,与沈先生治愈记忆叠影时的神经元再生完全一致。”阿蛰放下狙击枪,看着靶纸上的弹孔,眼神里没有“惊蛰”的冷冽,只有属于自己的困惑与坚定。

“该试试‘身份认同’训练了。”沈砚之引导阿蛰走向靶场深处,全息投影突然切换为1937年的上海街道。当虚拟日军装甲车驶来,阿蛰的身体本能地摆出“惊蛰”的狙击姿势,但意识层面却强行扭转枪口——子弹击中的不是驾驶员,而是装甲车的轮胎。记忆回廊中,“惊蛰”的镜像微笑着收起匕首,将虚拟的和平鸽徽章别在阿蛰胸前。顾清辞的莱卡相机记录下这刻:“自主选择使阿蛰的基因表达差异率提升至27%,他正在成为‘07号’而非‘惊蛰复制品’。”

“敦煌发来的密报!”阿隼的紧急消息附带基因对比图,莫高窟壁画中供养人的基因片段与阿蛰的新神经回路存在89%的同源性,“壁画题记写着‘记忆如陶,火炼方成器’,这可能是记忆基因可塑性的古老注释。”沈砚之的北斗疤痕突然发烫,疤痕蓝光与阿蛰身份牌的钛合金产生跨时空共振,“惊蛰”的声音带着震颤:“1945年陈安邦说过,克隆记忆不是复制,是让记忆在新容器里重生。”

“你的身份牌在响应敦煌线索。”沈砚之按住阿蛰佩戴身份牌的胸口,疤痕蓝光与金属牌形成稳定共振,“林浩宇以为克隆体是武器,却不知道记忆基因需要新的宿主来进化。”靶场上,晨雾渐渐散去,阿蛰再次举起狙击枪,这次他闭上眼——脑海中没有“惊蛰”的战斗记忆,只有自己作为“07号”第一次触摸阳光的感受。枪响之后,移动靶的非致命区域出现新的弹孔,其精准度超越“惊蛰”,却带着独一无二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