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交通、石化、人才!(第3页)

 港岛,一艘来自旧金山的远洋客轮缓缓靠岸。 

 在下船的旅客中,有二十多名神情略显忐忑却又充满期待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是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的华人,穿着西式服装,提着简单的行李。 

 他们是海外人才延揽办公室历时半年多,通过各种渠道,包括高薪承诺、家国情结、甚至一些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手段,从美丽国各大高校和工厂,挖回来的工程师和毕业生,专业涵盖机械、电机、化工、冶金。 

 码头上,涯州方面派出的接待人员早己举牌等候。 

 没有盛大的欢迎仪式,一切快速而低调。 

 他们被迅速安排上车,首接送回内地,然后换乘火车前往羊州。 

 沿途,他们看到了残破的乡村,也看到了正在施工的道路和铁路,心情复杂。 

 抵达羊州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条件相当不错的专家公寓,紧接着就是密集的座谈、参观和双向选择。 

 在参观椹川钢铁厂时,一个麻省理工毕业的年轻冶金博士看着那巍峨的高炉和奔流的铁水,激动得难以自抑:“天哪…我真的没想到,在国内,己经有了这样的工业…虽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但这…这太令人震惊了!” 

 另一个在福特汽车工作过的制造工程师,则对龙渊机械厂正在尝试组装的简易拖拉机产生了浓厚兴趣,当场就和厂里的老师傅讨论起了变速箱的改进方案。 

 高薪、优厚的生活待遇、参与建设一个崭新国家的使命感、以及亲眼所见的工业潜力,极大地吸引了这些海外游子。 

 尽管也有对条件艰苦、管理严格、自由受限的担忧,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留下,签署了待遇优厚但违约条件也极其苛刻的长期服务合同。 

 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立刻给三省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 

 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新的理念、国际视野和与国外技术界保持联系的渠道。 

 邓贤亲自接见了其中的杰出代表,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并赋予他们相当大的技术自主权。 

 人才,这种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正开始从全球各地,向着华国南方这片热土悄然汇聚。 

 邓贤深知,这些头脑,比任何工厂和设备都更能决定未来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