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外汇、舆论与思想的争锋(第3页)

 “可是…邓公确实在兴办实业,改善民生啊?你看新建的工厂,减租减息…”

 “那是小恩小惠!是麻痹我们的手段!他的工业化,最终是为了更有效地战争,维护他的军阀统治!我们必须唤醒民众,走俄国人的路!”

 他们的讨论被悄悄路过的学生会干部听到,很快报告给了学校训导处和情报局的驻校人员。

 这一次,叶怀瑾没有直接抓人,而是按照邓贤的指示,采取了更精细化的操作。

 几天后,校方组织了一场公开的辩论会。

 辩论的议题是“华国富强之路:改良还是革命?”。

 正方是几位拥护邓贤政策的教授和学生,反方则包括了那位被调去图书馆的陈望道,他被允许以个人身份参加和几位平时言辞激进的学生。

 辩论现场的正反两方的言语都异常激烈。

 改良派列举三省建设成就,强调在强敌环伺下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主张渐进改革。

 革命派则痛击和陈述着社会黑暗,阶级压迫,认为不彻底革命就无法根除弊病,并引用马克思列宁的学说。

 台下坐满了学生,他们也都在议论纷纷。

 很多原本对现实不满、心怀理想的青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最终这场辩论并没有得出明确结论。

 但会后,校方和情报人员密切观察着学生们的反应。

 对于那些单纯出于理想主义而倾向革命理论的学生,安排了温和的教授进行私下交流和引导,并邀请他们去参观新建的工厂、农场,了解实际的改良进程。

 而对于极少数疑似受外部势力指使、有秘密组织活动迹象的核心分子,则纳入了严密监控名单。

 邓贤深知,思想的问题无法靠高压彻底解决。

 他需要一边用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果和民生改善来证明改良道路的可行性,一边用更加系统化的意识形态,里面融合了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发展主义和技术治国论,以此来争夺青年人的思想阵地。

 这是一场更加漫长而复杂的战争,关乎未来一代人的心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