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集体婚礼(第2页)

 

喜棚前,用长竹竿挂了二十四串万头鞭炮,曲庄头一声令下,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马太监坐在正中的头桌主位上,笑得合不拢嘴,左手第一桌上,是曲夫人和她表妹袁掌柜,其他桌坐的都是周围村里的,那些过了七十有福寿的老夫妇,一个个都是儿女双全,子孙繁盛的,取意白头到老。二十四对新人,拜了天地,拜了主家和大媒人,夫妻对拜后,又拜谢了来观礼的乡亲们。

 

喜棚里给那些乡亲安排了流水餐,吃不完的蒸麦饼,大锅烩的杀猪菜,里面大量的排骨、肉片、肉丸子,小酥肉,配上白菘、粉条。棚里的长条案几上放着粗瓷碗,竹筷子,来看热闹的人,上前说几句恭喜的话,然后到案几前取了碗筷,让大师傅打一大碗烩菜,小厨工们发两个大麦饼。找个太阳地一蹲,喜滋滋地吃去了。天黑了,还请了城里的歌舞班子,到村头的操场去表演,还有烟花表演,看表演的人非常兴奋。

 

新娘子们都送入洞房了,新郎倌们聚在一起,陪马太监喝酒。马太监被这二十四个人一奉承,每家喝一杯,就带着几分醉意了。拍着陪在旁边王一和的肩膀:“一和,没有咱家当大媒,你们的媳妇还不知道在哪里呢?你娶的那个姜女官,有学问,有能力,一定能过好。将来生了儿子,可得认咱当干爹,咱以后养老都靠他了。你放心,给咱家当儿子亏不了,咱家在宫里半辈子,别的不说,老本还是攒够了的。”

 

王一和能说什么,只能认了呗,反正也没啥坏处,自己夫妻以前都得过马总管的帮扶,现在也算是他乡遇故知,比外人还觉得亲。估计,马太监也是因为这个,才开的口。

 

后来,袁掌柜笑道:“马大人,我陪您喝,您快放那些新郎回去陪新娘子吧。”

 

马太监哈哈大笑,拍着桌子道:“袁掌柜想得周到,快点去吧,洞房花烛夜,人生美事。多努力些,回头好生个大胖小子。”

 

热闹了四五天,曲夫人、袁掌柜,十二个侍卫,还有王侍郎的四个长随新婚夫妇,一同回了都城。

 

马太监非要多住几天,最后拿了新人们的谢媒礼,依依不舍地回都城了。小北山这边恢复了日常生活,也算是从此安居乐业。

 

不要以为冬日农闲,就无事可做了。王侍郎在妹妹的帮助下,在小北山庄园的两边,又各建了一个大庄园,左边的庄园,设了几个大棚,准备种反季节蔬菜。外面用土夯筑的矮墙有两尺厚,内侧用特制的薄砖砌了火墙,地面掘开三尺深,做了地炕,然后在炕上堆上肥沃的黑土,施了些鸡粪。顶上用钢筋互相交叉支撑,上面镶嵌了玻璃,边上用水泥糊的严丝合缝,再在玻璃上面覆盖厚厚的羊毛毯子。只有在正午阳光最强的时候,把毛毯揭开,让光线进来,到入夜温度下降,再把羊毛毯子盖好用来保温。旁边的大棚,里面放的是许多木架子,架子上是一些盆盆罐罐,里面种菌菇类,什么木耳、香菇、小花菇,平菇、凤尾菇等等。

 

右边的庄园,全是作坊车间,进行农产品加工。粉坊生产地瓜粉、粉条、粉皮;制糖坊生产麦芽糖,灶糖,也熬梨膏糖;蜜饯坊生产各种蜜饯,尤其是独家弄的雕梅、花样糖冬瓜、脆青李,更是供不应求。

 

曲夫人一行回到都城,参加集体婚礼,一去一回十几天,小别胜新婚,王侍郎特别高兴。晚上摆了宴席,把女儿也从青衣君祠接回来团聚,袁掌柜作陪。

 

席上,王侍郎饶有兴趣地问了集体婚礼的事,曲夫人说得兴高采烈,说到某些笑点,王侍郎听得开怀大笑。

 

说起小北山冬天的生活,夫人说:“我还说呢,大人真会折腾,这才几年,小北山弄成那么大规模。就是吧,我这次去的季节不行,十冬腊月,万物凋零,山头看去灰秃秃的没意境。曲庄头说到春天最美,漫山遍野都是花,远远地看去,如云蒸霞蔚一般。夏日时节,满眼碧绿,郁郁葱葱。秋日也很美,硕果挂满枝头,香飘十里。”

 

袁掌柜道:“虽然没看到美景,倒是看了热闹。冬天那些大棚和作坊都忙得很,产品供不应求,庄上的人恨不得夜以继日连轴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