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尘埃落定(第3页)

 

多少年了,德妃与吴王母子关系淡淡的,她死了,吴王夫妇也不是真多么伤心。吴王甚至还觉得德妃死的挺是时候,把皇后与淮安王干翻了,这对自己很有利。就是女儿的婚事,还需要等一等,给她皇祖母守上二十七个月的孝。

 

晚上,吴王正在守灵,忽然赵姑姑近前,给吴王行礼。赵姑姑跪到吴王身边,把德妃生前交待的话说了。先略说了皇甫云与德妃事件的前后,见吴王表示知道了,又说了这些年德妃受皇后逼迫才对吴王不好。

 

吴王有些不耐烦:“赵姑姑,本王知道你是母妃身边的老人,想为她说话。本王现在知道她当初的为难,可是,感情全靠维系,虽是亲母子,本王实在是想不出她半点好来。有的人,天生亲缘浅薄,她死了,就是今世母子之间的缘分尽了,永生永世,不复相见。”

 

赵姑姑苦笑两声,也知道万事不能强求,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德妃作为母亲,的确做得不好,也别指望儿孙记得你的好,不记恨你就不错了。

 

赵姑姑苦笑:“殿下说得也是,天人相隔,再也见不着了。老奴只是想告诉殿下,这次德妃娘娘选择与皇后一族同归于尽,确实是为了您。是史顺仪约了娘娘去冷宫密谋,只要娘娘肯听她的话,干掉皇后,她就会帮四殿下坐上太子之位。”

 

吴王听了,冷冷一笑:“原来还有这样的内情呢,史顺仪倒是个厉害的,她想作甚?”

 

赵姑姑道:“顺仪娘娘大致上说,根据祖宗规制,皇帝过世,无子妃嫔都要选择出家或是陪葬,皇家对她一没生二没养,算不得大恩,她不情愿。要是想养老,必要生养或过继孩子,她二婚入宫,又这么大年龄,估计以后没有其他孩子,即使有了孩子,也未必能等到长大成人。要是过继幼子,一来孩子母族未必愿意,二来也恐养不熟,成了白眼狼,不如选择合作。她觉得,四皇子坚韧能干,身体康健,又不是个恶毒的,是个很好的人选。”

 

吴王听了叹口气:“母妃一辈子都是个糊涂的,之前受欺负,为什么不跟父王坦诚?就是有忌讳,儿子长大些,也应该早日告知儿子真情。自己的丈夫信不过,自己的儿子也信不过,却肯听外人的挑唆。”

 

赵姑姑道:“殿下,人死灯灭,说什么也无益了。娘娘行这样的计策,本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老奴也是身陷其中,故来绝别。史顺仪聪明绝顶,此计一箭双雕,她是最终得利的,肯定是不会留下活口。老奴来和殿下告别,有几句话说。从娘娘的遭遇看,您顾忌的事越多,欺负您的人就越多。小事可以大度,大事要下得去手。史顺仪那人,是别人给她一个饼,她转头就还一个果子的性格,不爱欠别人的,也不爱别人欠她的,她这样的人,可以合作,不能深信。”说完,又磕了一个头,慢慢起身往外走去。

 

吴王叹口气,总算知道了全部的内情。母妃这么多年对自己不好,打压自己,也是明哲保身。他能理解,但不会原谅,做了就是做了,后继做什么也不能打动他的心。皇甫家如今三族尽灭,母妃得升位份进入皇陵,也可以瞑目了。

 

不过,史顺仪这个女人倒是引起他的兴趣,瞧瞧,人家一招出来,皇后与德妃同归于尽,后宫少了两个劲敌。秦贵妃因为儿子残疾,是个认命不争的,郑淑妃伤了眉眼,儿子去了封地,此人也成不了气候。难道,史清雅还想当皇后不成?

 

赵姑姑回到德妃的宫里,宫里静悄悄的,只留了一盏孤灯。人死如灯灭,宫人中有些门路的,已经调走了。没有门路的,也都偷懒歇着去了。她叹口气,就有一位娘娘打着一个小灯笼,站在院子里,逆着光看不清表情。她走过去,行了个曲膝礼,口称顺仪娘娘。

 

史顺仪清凉的声音响起:“赵姑姑,本宫来送你,你还有什么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