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终于做上礼部尚书(第2页)
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想起什么来,对吴王道:“你那亲家王善先,如今怕是发大财了,朕都听说了,近日宫里吃的水果和蔬菜,还有各宫里摆的奇花异草,养的珍禽异兽,可都是王家供应的。你跟他打个招呼,让他便宜一些,别赚亲戚的钱。”
吴王笑笑:“父皇,恐怕不行,宫里的供奉一向是由贤妃娘娘管的,她把这些供奉的资格大部分赏给江南李家,一小部分给了史家兄弟。史家兄弟自己找王侍郎进的货,不管王侍郎把价格降到多低,史家都会按娘娘定好的价卖给宫里,然后给贤妃娘娘分好处。”
皇帝听了这话,不好说什么。他想着,清雅也是不容易,进了宫就不自由了,很多事身不由己,光靠月例,肯定不够。自己没能给她皇后的名分,心里亏欠良多。四妃的月例不过一个月三百贯,不够她用。逢年过节赏的东西,都记录在册,又不能随便变现。其实皇帝也知道宫里的情况,只是做人难得糊涂罢了。碰到心上人,他就开始双标了,明知道她借管理宫务敛财,准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皇帝想了想道:“这件事就这么着吧,朕也不追究了,老四的嘴也紧一些,别说出去。”四皇子心中冷笑,这就是宠妃的待遇,他一个单独开府的皇子,有什么可说,花的又不是他的钱。史贤妃不花,父皇也不会省下钱给他用,这么多年,父皇就是嘴上好使,对他从没有给过经济上的好处。
皇帝看儿子的神情,知道他心中不服,不服也没用,只要老子活一天,就是真龙天子。你们这些皇子,只能听之任之。
皇帝又想起一事,皱眉道:“你皇祖母生前支持全真子在千阳山建了千阳观,山下有三千亩坡地,土地比较干旱贫瘠,太后一并赐给千阳观了。反正地不好,平常随便让周边的佃户种一种,给道观交点粮食。后来国师犯了事,太后下旨把道观改成了千阳书院,本来是件善事,朕也是支持的,就是太花钱了。王守仁和那些博士、助教的俸禄由朝廷发放也还罢了,还得年年修缮房屋,时常修理桌椅教具,还得另外雇佣一些人,看门、打更、打扫、做饭。光靠那些田产的收入,可能不大够,王守仁三天两头的上书朝廷,请求加拨费用,朕听了就心烦。既然王侍郎会种地,就让他接手那三千亩坡地嘛,有了收益,除了他的投资和管理费用,都用到书院,这也是积德的好事。既解决了书院的事,又节省了朝廷的开支,他要是有本事,自己得点好处,朕也认可了。”
吴王殿下听了也不吱声,皇帝又问他一遍:“老四,你没听见呢,你觉得朕的提议怎么样?王侍郎能不能答应?”
吴王殿下忍无可忍:“父皇,您不能光让驴干活不让驴吃草吧?王侍郎种点地,养点花是犯了哪一条律法?都来算计他,凭什么啊?每次大朝会,那一堆文武官员,大殿里都挤不下,真到要钱时就没人了?他一个四品的礼部侍郎,比他官大的人有的是,比礼部适合的户部也不缺人,怎么不替您分忧?能者多劳,多劳必要多得才公平。那淳于老大人,七十岁了,老态龙钟,三天两头告假,还占着礼部尚书的位置作甚?父皇要是让王善先做了礼部尚书,儿臣替他把这件事应承下来。”
皇帝都被儿子气笑了,这是公然给他老亲家索要好处啊。不过,他确实是有意让淳于辉荣休了,毕竟七十多岁的老人了,眼花腿抖,还得上朝,黑灯瞎火的太不容易。老头儿也很识时务,上书告老的奏书两三个月上一次,真心想退了。王善先是礼部侍郎,专业对口,能力还不错。既然老四都说了,老子就给儿子一个面子。
皇帝思忖完就瞪了儿子一眼:“行,看在老四的面子上,朕给你老亲家一个恩典。你正好在吏部管事,你亲自去办,走完程序,让王善先做礼部尚书。不过,千阳书院的事也得办好了,再不能张手管朝廷要钱。”
吴王殿下喜上眉梢,起身给父皇行了大礼,口称:“皇恩浩荡,儿臣替王尚书多谢父皇恩典。一定把千阳书院的事办得漂漂亮亮,再不给父皇添麻烦。”
封王善先为礼部尚书的事情,皇帝下旨,吴王亲自去办,别说吏部,就是尚书省和中书省也没一个敢说什么的,特别顺利。不到一月,旨达各部,年终放假前两日,王善先上任了。吏部走完手续,后面许多事就是礼部办理,他现在是礼部一把手,属下没有不巴结的,凭证、官服、待遇核定,很快都办好了。